“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节起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端午节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端午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原始信仰和中华文化信仰的传承。
今年是我在海外度过的第十个端午节,看到食堂厨师们精心布置的“端午美食节”会场,让我不禁感慨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伟大。在品尝着香甜可口的粽子的同时,脑海里忽然浮现出习总书记讲的“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故事。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结果吃错了,他旁边一碗红糖水,他没喝,把那个墨水给喝了。但是他浑然不觉,还说:“甜极了,甜极了”。这人是谁呢?他就是中国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陈望道,是我国翻译《共产党宣言》完整版本的第一人,他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就是在翻译《共产党宣言》。陈望道先生让我敬佩的不仅仅是他学识的渊博、学术研究的严谨和废寝忘食的工作,更是他对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初心。在翻译完《共产党宣言》后,他于年4月投身建党大业,他参与筹建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与陈独秀一起,把《新青年》改组为党的机关刊物,不断扩大《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倾向,使它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然而,正当陈望道积极参与筹备党的“一大”之时,由于陈独秀的家长作风和偏见,陈望道与中国共产党竟相互错失了30多年。在这30多年里,陈望道用时间证明了“信仰共产主义终身不变”。他在组织上虽然不是党员,但是对党的事业始终坚贞不渝,对党交予的任务仍然不畏艰险地努力完成。正如他所说,“在党外为党效劳,也许比党内更方便”。他常常利用自己民主人士的身份,出色地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务。年6月陈望道终于重新回到党的怀抱,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以革命的一生实践了自己的誓言。陈望道这一生,一颗红心,两次入党,有30多年时间是作为民主人士“在党外为党效劳”,在一次次重大历史事件的考验中,陈望道的共产主义初心不改、信仰不变,实可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信仰的味道为什么甜?是因为,中华文化的传承,靠的是信仰;陈望道对共产主义的坚守和奉献,靠的是信仰;我们党的百年奋斗,靠的也是信仰。在当前疫情肆虐,社会安全形势恶化的情况下,乍得炼厂的全体员工以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为使命,克服困难、不畏艰辛,始终坚守在这非洲大地上,为中乍两国石油合作,乍得国家能源独立,乍得经济和社会发展,做着自己的贡献。这同样也是我们对于共产主义和石油精神的信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作为信仰追求,永远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历尽种种苦难而淬火百炼成钢,归根到底是因为崇高理想信念指引我们一路向前。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形成燎原之势、永远不会熄灭。从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到千难万险的长征路;从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到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再到保家卫国的 ;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探索到创造 奇迹的改革开放,我们党先后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石油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一精神谱系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写照。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总有一种精神催人奋进,激励着石油人苦干实干、无私奉献;总有一面旗帜高高飘扬,引领着石油人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在这建党周年之际,站在“十四五”的起点上,乍得炼厂项目员工将继续坚定信念、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开拓进取,努力为高质量推进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图文:乍得炼厂俞兆勇
审核:于壮哉
编辑:刘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