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乍得 >> 乍得交通 >> 中国首支维和直升机分队飞翔在达尔富尔上空
△机务官兵在法希尔机场进行首飞前开车准备
飞翔在达尔富尔上空的
“和平之鹰”
——中国首支维和直升机分队履行神圣使命、维护世界和平
□余磊
进入3月,苏丹达尔富尔白天最高气温已达40摄氏度,频繁出现的强风沙天气给在此执行维和飞行任务的中国首支维和直升机分队带来不少麻烦。3月3日至24日,直升机分队的多架直升机在任务区来回穿梭,全力执行联合国非盟达尔富尔混合特派团(联非达团)所属卢旺达第52维和步兵营轮换部署任务。在11个飞行日里,4个任务机组沉着应对地面引导时常中断、着陆场警卫力量不足等问题,将友军余名官兵、18吨各类物资安全运送至三个任务点,为最新一轮出兵国分队轮换运送任务画上了圆满句号。
△机务官兵在法希尔机场进行首飞前开车准备
达尔富尔位于苏丹共和国西部,与中非、乍得接壤。这里干旱酷热、风沙肆虐,恶劣的气候和匮乏的资源让大地充满贫瘠;这里饱经战乱、遍布疮痍,严峻的形势和频发的冲突让当地民众深受苦难。自年起,联合国与非洲联盟开始在此开展联合维和行动,数十万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的难民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今天,在基础设施仍然几近瘫痪的达尔富尔上空,四架隶属于联非达团总部直属的中国维和直升机犹如“雄鹰”一般,不畏艰难、奋力翱翔,在达尔富尔上空划出了一道道靓丽的“和平航迹”,为推进当地和平进程由维护和平到建设和平贡献着“中国力量”。
△在达尔富尔任务区实现首飞
首次飞出国门、参与国际维和,面对差异巨大的航空作业标准、截然不同的工作模式,如何不负重托、担起重任?蓝盔官兵信念坚如磐石、执着砥砺前行——
“要用实力赢得尊重”
“今天晚上我不睡觉也要把核查所需部件高标准加工出来,坚决完成任务!”接到联非达团航空安全部门将于第二天一早就要对四架直升机进行二次装备核查的正式通知后,机务连技师、上士班长李朋向连长王井洋斩钉截铁地立下了军令状。一夜未眠,46个部件如期制作完成,空中机械师五点式安全带卡扣、登机梯固定用连接头、货物网固定脚架等七项主要设备达到民用航空标准并获得了核查官的认可。此刻,已连续工作近20个小时的4名机务官兵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了下来。
△机务官兵在法希尔机场维护装备
机舱内物品、设备配置及固定必须达到民用航空标准只是中国直升机分队在抵达核查阶段遇到的一个不算太大的难题。赴达尔富尔维和,直升机分队各个方面必须同时达到联非达团和苏丹军用民用多重标准,因是首次参与维和飞行任务,虽然部署之前做了大量准备,但来到任务区后不少问题却始料未及。
“根据苏丹军情局要求,我方直升机加装的机载红外搜救吊舱疑似为侦察设备,不符合驻在国对外籍航空器放飞的标准,需要进行拆除。该设备属于精密仪器且价格昂贵,工作中出现任何问题都将给直升机造成影响,给国家、军队带来损失,必须保证零失误。”年的国庆节前夕,在苏丹军情局对直升机分队4架直升机进行全面核查的第二天,分队机务连副连长吴峰莉在通报核查内容时对连队官兵提出了严格要求。“红外吊舱在国内是由厂家上门加装的,我们没有任何拆装经验,要确保万无一失,真是如履薄冰啊!”负责牵头实施拆卸工作的是机务连三排长宋顶山,虽然前期反复研究了维护手册,进行了大量准备,可以说已经胸有成竹,但真的拿起工具干起活来,重重的担子压在肩上还是让他的汗水立刻浸湿了衣服。他带领三排的机务官兵小心翼翼、逐根梳理设备舱内的导线,把整套设备分解为多个模块逐步拆卸,整个过程犹如进行重要外科手术一般不容一丝一毫闪失。整整两天,三排的同志们铆在直升机上,终于成功完成了拆卸工作,无论是机体外部还是设备舱内都看不出任何瑕疵,为推进分队尽快通过航空装备核查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任务机组赴尼亚拉运送中国工兵分队轮换
类似的标准问题还出现在直升机的加装航空机枪和机载探照灯上。两次行前核查,直升机分队下大力按照纽约联合国总部核查官的要求,完成了相关武器、设备的加改装,但达尔富尔任务区的核查官则指出加装机载武器及照明设备不符合联非达团航空标准,必须进行整改。
硬件差异虽然不少,但依靠丰富的装备维护经验,机务官兵们发挥聪明才智和不怕吃苦的劲头连续奋战,在不长的时间内也都一一妥善地解决。软件方面存在的差异则给直升机分队带来了更大的困扰。
在国内,每次飞行不管规模大小如何,均由飞行指挥员带领一套指挥组具体组织实施,各个岗位、各项要素齐全,大家密切配合、各司其职。而在维和任务区飞行,直升机分队则被要求必须遵照民航工作模式,由“航空经理”负责对接飞行计划、协调飞行实施、报告飞行数据等工作。飞行实施模式的改变,是挑战更是难得锻炼人才的机遇。直升机分队遴选了两名年轻干部作为正副“航空经理”,从参加航空飞行例会、细化具体飞行计划、组织外场各项保障、整理分析飞行数据等方面入手,积极学习借鉴国际民航飞行组织实施的科学管理经验,在最短时间内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标准作业程序”,确保了飞行任务具体落实符合国际化、标准化要求。
△任务机组赴尼亚拉运送中国工兵分队轮换
此外,国内飞行时不管是平时训练还是执行任务,多用途直升机机组成员除机长、副驾驶、空中机械师外一般还配备一名空中机械员。而在维和任务区飞行,联非达团则要求我方必须按照民航飞机的机组配备模式将空中机械员改为空中乘务员。空中乘务员不仅要胜任航空部门规定的工作内容,更要求具备“空姐水准”的服务质量。当好“空姐”是一项不小的挑战,直升机分队遴选了7名素质过硬的同志兼任空中乘务员。在有限的时间内,他们每天完成大量日常工作之余,抓紧一切机会学习有关知识、制定操作规程、练习专业动作、演练特情处置。为了确保顺利通过核查,他们纷纷向飞行连副驾驶张浩杰的新婚妻子、南航空姐穆玉洁“拜师学艺”。
△任务机组赴尼亚拉运送中国工兵分队轮换
“安全须知简报的语气语速需要调整;乘客进出舱门需要进行安全提醒;进行空中紧急医护处理时每个步骤都要熟记在心……”此时的“穆老师”已经怀孕数月,动作示范难度不小,而且任务区网络时断时续,与国内还有六个小时的时差,但“学生”态度诚恳,“穆老师”不但为几名求学心切的学生收集了大量教学资料,每次在难得畅通的视频教学时也都耐心讲解。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七名空中乘务员一次性通过能力核查,为中国陆军航空兵开创了又一个先河。
年10月17日,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维和直升机分队官兵在无经验借鉴、无保障依托、无充足材料等情况下,终于攻克重重难关,通过了航空装备核查、正式获得放飞许可。时任联非达团航空部门主管的卡萨比在与分队队长陈文龙交换意见时表示:“中国直升机分队官兵在核查期间展现了专业精神与职业素养,通过核查后,我们十分期待中国直升机能在任务区出色执行任务,为推进达尔富尔和平进程作出贡献。”
当地形势复杂、各种情况突发,面对点多、面广的各类任务行动,如何确保空地安全万无一失?蓝盔官兵加强全面锤炼、掌握安全主动——
“中国分队,堪称一流”
在面积为25万平方公里的达尔富尔任务区内共有联非达团33个任务点。中国维和直升机分队的飞行员们需要驾机穿梭其中13个主要任务点。各个任务点之间差异也较大,少数几个是永备机场,大多则为边长仅25米的正方形简易停机块,有的甚至是在没有任何防护设施的空旷地带用夯实土方开辟出的临时起降点。
△任务机组在库图姆运送塞内加尔维和步兵营轮换装载物资
飞行中,机组人员不但要克服风沙大、气温高、能见度低等不利因素,同时还要在在航路空管能力不足、地面引导技术薄弱的情况下准确应对航线繁忙、单一起降点多架直升机起降频繁等突出矛盾问题。
此外各个任务点所处地理位置的特点也十分明显。有的任务点紧贴禁飞区,飞行期间机组成员需要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承受着比以往更大的心理压力;有的任务点距离本场仅有50公里,按照“任务区飞行出航高度需达到英尺”的规定,直升机起飞后要迅速爬升,在高气温、大载重条件下,发动机工作负荷很大,且短距离飞行需要频繁开关车,更造成直升机主要部件加速、加重损耗。还有的任务点则在近公里之外,且靠近乍得边境,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非洲很多国家边境没有类似山脉、河流等明显的地表参照物,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中远距离飞行时稍有不慎甚至可能出现飞越边境的严重问题。
△任务机组在新年度开飞前研究飞赴希瑞法航线图
为确保遂行任务安全顺利、万无一失,维和直升机分队牢固树立“精细筹划、精确实施、精准操作”的指导思想,科学细化各个飞行环节,深入研究短中远不同距离任务点的综合资料以及装备保障可能面临的问题,在飞行方法选定、航行诸元监控、空中动态监听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方案。“开车、滑行、起飞、着陆”每个动作精确到秒,“蛙跳”战法发挥得淋漓尽致。无地面导航机动、临近国境线远距离飞行、紧贴禁飞区山谷机起降过程中,航线计算、空中操作、情况判断保持“零失误”,陌生地域起降从未出现过差错。
△任务机组在泰维拉讨论飞行方法
进入新年度以来,联非达团根据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不断加大对任务区调整的力度,各出兵国分队也开始大规模轮换、调动和裁撤。在此情况下,多个任务点由于人员短缺,无论是空地联络还是着陆点警戒防卫都相继出现了“断档”问题。
“零隐患才是真安全”“坚持把每一次飞行都当做第一次飞行来对待!”面对陡增的安全压力,维和直升机分队不断夯实安全底线。在基本指挥所,飞行指挥组对飞行计划设置、机组成员配备、指挥监控重点等进一步加强研究;在飞行准备室,任务机组紧紧围绕担负任务开展针对性技术攻关,对突然遭遇沙尘暴、规避穿越大范围扬沙时的飞行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在外场工作一线,装备保障官兵严格落实干部检查飞机制度,坚持连续飞行三个场次进行一次机械日检查,牢牢把握着保证飞行安全的主动权,直升机出动率始终保持在联合国《委托协议书》规定的75%以上。
△任务机组赴尼亚拉运送中国工兵分队轮换
前方突然出现沙尘暴,高度约有米左右,我来操纵飞机加速爬升,机械师注意观察仪表数据,副驾驶抓紧并向任务点航空行动官报告情况……”年3月4日,驾驶编号为UNO-直升机的机长罗灿在由库图姆任务点返航途中突然遭遇了沙尘暴。在气流影响下,直升机上下颠簸的幅度达到近百米。罗机长一边冷静地下达着口令,一边准确实施着一系列动作,很快直升机上升到了英尺。看着下方浓厚的沙尘,座舱内16名塞内加尔维和步兵营士兵原本紧张的脸上露出了轻松地笑容,并纷纷向机组竖起大拇指,称赞道“ChinaGood!”。
达尔富尔形势十分复杂,即使在当前由维持和平向建设和平过渡的阶段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反政府武装与政府军冲突不断,各类暴力袭击、犯罪案件时有发生。
如何在保证空中飞行安全的同时确保各项地面行动也不发生任何问题,始终是直升机分队的头等大事。他们科学梳理战备值班、警卫警戒、武器管理等细节,建立了一整套符合联合国要求的标准作业程序,确保了安全工作组织严密、科学高效;围绕“防、抗、反”一体化安防建设目标,构筑防御要点,完善防卫工事,完善监控系统,打造了功能完备、要素齐全、不留死角的综合防御体系;结合任务实际,针对性加强遭遇袭扰、出现特情等六大类十八种假想情况预案方案的演练,锤炼出了一支反应迅速、素质过硬、拉得出顶得上的快反队伍。
△任务机组在库图姆运送塞内加尔维和步兵营轮换装载物资
3月31日,由联非达团司令部6个业务处组成的联合评估组对直升机分队进行包括12个方面在内的首次军事能力评估,在检查分队应急出动能力环节,评估组组长、司令部综合计划处处长阿克潘临机下达营区遇袭特情。在队长陈文龙的指挥下,分队作战官马上启动相应预案,数十名头戴蓝盔、身穿防弹衣、手持自动步枪的官兵快速占据有利地形、进入各自战位……不到五分钟,营区内十余个防控要点全部部署完毕。“警报解除,中国军人的表现令人信服!”评估组对分队的出色表现报以热烈掌声。
“中国直升机分队硬件建设质量一流,工作制度建立完备,标准作业程序科学规范,官兵素质能力十分过硬。在12个方面的评估中,你们有11个方面得到了最高分‘优秀’(Excellent),1个方面得到了‘很好’(Very Good),中国军队堪称一流!”在对直升机分队军事能力评估进行现场打分讲评时,评估组给予了高度赞扬。
置身复杂空域、恶劣气象条件,面对艰巨繁重任务、众多困难挑战,如何制胜长空、飞出军威?蓝盔官兵瞄准实战、加钢淬火——
实战实训、空中精飞
年1月3日,当驻地民众还沉浸在新年到来的的欢乐中时,直升机分队的官兵在驻地法希尔机场开放的第一时间就来到停机坪,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新年度首次飞行任务的忙碌准备之中。
距离法希尔西向公里的希瑞法——达尔富尔任务区唯一没有任何防御设施和硬化停机坪的任务点,编号为UNO-的直升机正在其上空来回盘旋。
△任务机组在卡布卡比亚运送卢旺达52维和步兵营轮换期间与航空行动官确认信息
“着陆场始终未见联合国警卫力量,无法与任务点航空行动官取得联系,开始执行2号方案……”任务直升机机长、一级飞行员柴华根据任务点情况做出准确判断后向分队基本指挥所迅速报告着突发情况。
“明白,执行2号方案”副驾驶张小龙依据机长指示立刻用汉英两种语言分别向分队指挥组和联非达团两级航空作战部门报告情况。与此同时,张小龙已经调出备份航线并同步显示在机载GPS上供机长参考,在机舱内的空中乘务员刘光彩则按标准作业程序用机舱广播向机上乘员播报着当前情况。
在直升机分队的基本指挥所,领航值班员密切南宁白癜风专科医院白癜风早期发病原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xiaobobo.com/zdjt/15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