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至非洲区域图(比利时刚果盆地研究院图)
走入非洲
南京大学专题讲稿
(年10月22南京)
(一)早年非洲印象
“在茫茫的赛伦盖蒂大草原上,动物们又到了该迁徙的季节。。。。。”上世纪八十年代,央视赵忠祥录制的这句“动物世界”节目里解说词,或许是那个时代最容易让人记住的非洲节目。
小时候尽管看了很多电影纪录片“新闻简报”;但在那个时代,大部分人脑海中对“非洲”的记忆中似乎只有“非洲黑人”这个词汇。虽然从中学地理课本学到赤道、等压线、热带从林、撒哈拉沙漠等条目以外,对非洲主要印象就是那里有黑人、动物和炎热。当然,我们最熟悉的还是这个过去有过“黑奴”的地方,现在有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黑人轿夫”(这和殖民地时期抬着白人老爷们的“黑人轿夫”含义不同)。
《非洲》早期欧洲铜版画
再有对非洲印象,就应该是来自文学作品了。首先,是三毛的作品《撒哈拉沙漠》,它给大家带来了非洲的初步文学印象。当初,是她看到一张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感应到了些前世的乡愁,于是决定搬去住,苦恋她的荷西也二话不说地跟着去了。然后她和荷西在沙漠结婚了,从此写出一系列风靡无数读者的散文作品,把大漠的狂野温柔和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淋漓尽致展现在大家面前,"三毛热"迅速的从台港横扫整个华文世界,而"流浪文学"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也正是这种奢侈的流浪,让大家觉得:不到非洲不配流浪!
三毛与荷西
其次,就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玛格丽特米契尔的《飘》(乱世佳人)、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和阿利克斯哈利的小说《根-一个美国家族的历史》,这三本有关黑奴事情的书了。
巴尔扎克通常是以一个家族的历史来反映一个时代气质的代表性写手。但是在描写一个国家的历史时,这种作家还不多见。
三部小说最初的书影
历史课本把此期美国历史讲得像模像样:《飘》以一个女性的角度控诉着南北战争的历史;《汤姆叔叔的小屋》是在批判黑人奴隶制度;小说《根》,从他脖子上那根锁链就可以看出,作品生动地揭示了今天美国黑人的祖先-非洲黑人在十七世纪是怎样被奴隶贩子运输和贩卖到美国的经历,作品有助于人们了解美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残酷的种族压迫。那时总是一切都要政治正确!
只是这位黑人作者在讲述历史时,是那么地小心翼翼,与巴尔扎克用的那种“无意中推错了酒店的房门,看到了不该看到的一幕”的洒脱风格不同;他则是透过房门的小孔,偷偷地把看到的东西慢慢地讲述出来。昆塔家族在小说中一直是处于为其他黑奴带来外部消息的人。作者和这些讲述人一样都是黑奴,他们都被禁止读书认字,可他们又拼命想了解外面的世界,所以,他就用这种行为拘谨方式来表述。
这几部对黑奴个性不同描写(反抗的和顺从的)的小说,构铸了那时代大部分读者对这块黑色大陆最早的一些边缘性认识,我就是其中之一。
虽然后来我在读大学时曾瞬间惊讶道:“乞力马扎罗山顶居然还有雪?”然后也就和海明威一样对那只风干的豹子跑到山顶去干啥不甚理解。其实海明威是了解的。我不了解的还有海明威跑到非洲去干啥?!非洲?那算个洲吗?那里能有什么呢?!
《乞力马扎罗的雪》电影海报
当我真正与“非洲”的切实接触,则是在二十多年前我碰到在欧洲留学时的第一个室友–来自津巴布韦的黑人同学—“小黑”。由于早已忘记他的名字,只记得当时同学们都用这个对他不具贬义含义的简称(其实,现在我们在非洲的中国人,对非洲人私下往往还是用这个简称-小黑,特别是对年轻的黑人劳工。)
同事和当地“小黑"(本文作者摄)
记忆中小黑年龄不大(不满二十岁),不爱吭声,但英语说得很好,这我很羡慕不已。后来才知道,他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受过很好的英语教育,但他也告诉我不是所有津巴布韦人都能有这样的机会。
大津巴布韦遗址
我早已记不得他最早对我描述过非洲的很多内容,但他家乡的大津巴布韦遗址让我有所记忆;原因是那里不仅发现过阿拉伯玻璃、近东陶瓷、印度佛珠,还发现有来自中国的瓷片。这我和好奇!
他还告诉我有一个被名叫列文斯顿的英国探险家命名的维多利亚瀑布……,我当时就很好奇:非洲人的东西怎么用外国名字来命名?!正是这些即熟悉又奇怪的外来因素,才让我觉得非洲似乎与我们有种奇异的距离:不仅遥远,而且怪异。只可惜那时没有网络,也不用手机,无法立刻检索,只好半信半疑地听听,脑海中也无法形成像样的概念。
19世纪欧洲人种志书中的非洲人插图
“小黑”刚来学校时,很多他国的学生都不愿意跟他同住,或许老师觉得我是也是与非洲同胞一样,都是来自第三世界的国家吧,便分配到了我这里。当时,我也压根就没有想过其他外国有同学对非洲黑人会有歧视不愿与他们做室友的事,只是没想到电影里才有的事现在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我对此没啥感觉,那时代的中国人对个人私生活还不像西方人那么重视挑剔!
那晚刚到学校我要倒时差,要到很晚我才会感到瞌睡;而非洲和欧洲没有时差,小黑早早就瞌睡的不行了,但他就是不睡。最终,到我上床睡觉的时间了,他这也才慢慢的上了床。其实若干年后的今天,我也才意识到:他就是不想打扰或干扰到我。他是一个很有修养的非洲人;尽管年龄不大,但他所拥有修养我和以前对黑人的认知绝对无法匹配。
桑格尔的“黑人气质”说是有道理的。如果上天给予他们平等对待,给予公平,给予健康成长的环境,他们的本性一定和所有人一样,都可以达到完美的类型,小黑就是我身边的一个例子。
《黑人的气质》老照片
我关了灯。其实屋内是有些月光的,我好奇地望望对面的他,根本啥也看不到,人也没有一点声音。记得他很瘦小,平躺下来闭上眼睛后,他黑色的肤色就与黑夜融为一体了。我忍不住问了下:“睡了吗?”,他睁开了眼睛,他的两个朝向我的白眼仁让我意识到,他的头一直都是朝向我的,只是他不睁眼睛,你在黑夜中根本就看不到他。
他的安静和怕打扰人是我对这位室友最好的印象。他和我后来换的那位印度室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位印度先生几乎整晚睡觉都要开着收音机听音乐。印度人真的是歌舞民族。他整天收音机就是那一个音乐频道,而且那年频道里也反复播当年波切利和莎拉布莱特曼的年度歌曲《》(告别时刻),那时候天天夜里都听,这辈子算忘不掉这首歌了。那是年的夏天。虽然他那台落地收音机声音很小,但我常常夜里在这首歌声中醒来,偶尔也会心想,小黑如果是他,那他会听什么歌呢?那时我的小CD机里放的是帕瓦罗蒂。
波切利和莎拉布莱特曼
或许无意中受了小黑的影响,暑期旅行时,我注意到原来欧洲有那么多与非洲有关的东西:街头演奏非洲鼓的艺人、跳蚤市场上的非洲面具、博物馆中大量的非洲艺术专展和欧洲街头那就像电影里下来的黑人踢踏舞专家。。。记得那位老黑人艺术家的眼睛就像磨花的旧手表蒙子,虽光泽暗淡但依然温暖,让人终身难忘。回看早期中国,除了政治海报中的黑人粗狂的形象,几乎感受不到非洲的细腻、温暖及美感。
年8月于苏黎世瑞腾伯格博物馆非洲厅资料架前(展厅内禁止拍照)
若干年后,我多年、多次驻扎或往返于非洲诸国,对非洲这块大陆,总算有了一些真真切切地体会。
但最终发现,非洲众多的部族文化和众多种语言,悠久的历史和眼前的现实,内容丰富到我们无法将非洲土地上发生的很多事都搞清楚。所以,这里也只能与大家分享的,都是我对非洲的一些直接或间接感受的片段。
(二)走入北非
在古罗马风格建筑前的柏柏尔人
按地域来说,我到过北、西、东、中部非洲。就北非来说,北非的自然和人文特征与西亚地区相似度高。为了研究方便,人们经常把它们和西亚放在一起研究,称阿拉伯世界。人们主要使用的语言为阿拉伯语、民族也为阿拉伯民族,宗教为伊斯兰教。
其实北非由于地缘的关系,往往是与西方和东方世界发生最多关系的地方。古代著名的努米底亚王国的骑兵,就曾深入过欧洲大陆作战。这个王国或许是早期撒哈拉沙漠中出现的最早的伟大王国之一。
努米底亚国王马西尼萨(Massinissa-Numidie.Masinissac.-,KingofNumidia,BerberandRomanscript)
努米迪亚骑兵
努米迪亚骑兵部队由清一色的非洲黑人组成,身手敏捷,御马不用笼头,只用一根短绳或呼吼呵喊驾御。骑手们不穿任何盔甲,只穿短裤和背心或束腰外套,同时只带几根标枪,一支短矛和一面皮盾。每个骑手都配有两三匹马,马种都是耐力极强的北非矮马,于是在长途奔袭中有惊人的机动力。凭着这一点资本,努米底亚可以在地中海强权的阴影下勉强生存。没有足够的资料说明,他们作为雇佣军在欧洲作战时的装束是啥样。到了相对较冷的气候下,想必会像汉尼拔的士兵一样披上斗蓬或兽皮吧。
阿拉伯世界的人都被称为阿拉伯人,国家也被称为阿拉伯国家。巴扎(集市)、香料、面纱、水烟等等这些显著的和中东阿拉伯相同的特征随时都在提醒你:这里与撒哈拉南部的黑非洲显著不同。
《卡萨布兰卡》电影海报
喀土穆是我落地非洲的第一站,而卡萨布兰卡和的里波利是我着陆过的非洲最北边的两座城市。
在卡萨布兰卡,这个拥有同名电影的城市则早已被世人所知晓(当然还有随后的同名歌曲)。去过卡萨布兰卡的人,无不去利兹咖啡屋喝杯咖啡,看看咖啡馆里永远只放的那一部黑白电影《卡萨布兰卡》,再念一下那段著名的台词:“世界有那么多城市,可她偏偏来到来到卡萨布兰卡;卡萨布兰卡有那么多酒吧,可她偏偏走进我这间”。
马格里布浓郁的穆斯林风情,早已被浪漫主义艺术家德拉克洛瓦的画笔传播到海内外,如果你置身其中,绝对让你感觉像进入了天方夜谭的世界。如果说最典型的北非城市,摩洛哥、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几乎遍地都是,那阿尔及尔、马拉喀什、菲斯等等绝对都是首选。
玛塔.哈莉(MataHari,年8月7日-年10月15日,是荷兰人玛格丽莎·赫特雷达·泽莱MargarethaGeertruidaZelle的艺名。一战期间,玛塔·哈丽是巴黎红得发紫的脱衣舞女,但更是一位周旋在法、德两国之间的"美女双料间谍",跻身历史上"最著名的10大超级间谍"之列!。玛塔·哈丽传奇式的人生在西方世界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后世许多学者也致力于研究她的间谍身份,对当时的判决提出许多置疑。玛塔·哈丽的形象也经常出现在各种书籍、电影等文化作品之中,在西方文化中有一定的影响。)
早期马格里布北非题材的艺术品和东方舞蹈(中国人称之为肚皮舞)总是让人痴迷。在北非的任何一处戏台上,仿佛都能看到那曾将欧洲玩弄于股掌之间的玛塔哈莉抖动的东方舞的影子。那时,谁都不会想到,这位欧亚混血的玛塔哈莉,能凭借带有东方文化的神秘和充满诱惑的身体,折服巴黎及欧洲的所有的观众。北非也不例外。玛塔·哈丽几乎一夜成名,此后她也从未想过她拍摄的很多衣着暴露甚至裸体的照片,以及被她带到她的舞台表演中去的这种形象,成为欧洲人痴迷北非裸女影像的荼蘼根源。而她种种大胆的做法,又为她赢来了更多的呼声。
玛塔·哈丽为自己编造一个神秘的来历。在她自己编造的故事中,她成了一位来自爪哇的印度僧侣的后裔,她从小学习印度教的神圣舞蹈。当然,在她后来充当间谍后,在她那迷人的近乎裸体的抖动下,一战中使得几万法军命丧德军手下也就不奇怪了。尽管如此,她还是足够迷人,让法官觉得把她变成双面间谍也比判死刑好,但最终执行死刑,死时41岁。死后她的头颅经过防腐处理后,存入了巴黎阿纳托密博物馆,于年博物馆搬家时丢失(一说被她的迷恋者偷走)。
在世界间谍史上,玛塔·哈丽算是最富传奇的间谍之一。从默默无闻身世凄苦的乡下女孩到轰动巴黎的脱衣舞娘,直至左右逢源的双重间谍,到最后以飞吻面对死亡,玛塔·哈丽的一生瑰丽传奇。即便在死去以后,她仍然被人评说争论,其经历还被拍成电影。
我们要注意的是:巴黎的玛塔哈莉,不是巴黎那位美国黑人女星约瑟芬贝克,海明威也被她的惊人美貌倾倒,称赞她"是全世界最漂亮的女人"。她被昵称为"黑人维纳斯"或"黑珍珠",在英语国家并有美名"克里奥尔女神"。在法国,她地法文名称为"LaBaker"。她们前后时期不同,相同的她们都是脱衣舞娘,都跳东方舞(肚皮舞),都是巴黎的交际名片,也都是间谍。年战争结束后,约瑟芬重返巴黎,法国总统戴高乐亲自授予约瑟芬"战争十字勋章"和"抵抗奖章"。年4月,约瑟芬去世,数万人出席了她的葬礼。为表彰她对国家的独特贡献,法国政府为这位平民的葬礼鸣放了21响礼炮。俩人虽同为间谍,但结局截然相反!
约瑟芬贝克(JosephineBaker,-年,生于美国的圣路易斯,是美国黑人舞蹈家、歌唱家。以其性感大胆的舞蹈和柔美歌声曾红遍法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黑人超级女明星"。)
或许是先天的东方血缘,我与那一带曾经流行的“东方主义”有着着迷的喜好。我也不想匆忙评判萨义德在年出版的《东方主义》一书的观点:他认为19世纪西方国家眼中的东方世界没有真实根据,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东方,西方世界对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人民和文化有一种强烈的偏见。近古以前欧洲人所说的东方主义中的东方,指亚洲等地,包括欧洲人所指的近东、中东、远东地区,甚至包括俄罗斯和原来的东罗马帝国。萨义德认为,东方主义属于西方建构产物,旨在为东西建立一个明显的分野,从而突出西方文化的优越性;而在法国和英国要让东方国家如阿尔及利亚﹑埃及﹑印度成为殖民地的时候,这种思想形态便在政治上有利用价值。
萨义德的角度并不错,他认为,西方文化中对亚洲和中东长期错误和浪漫化的印象,为欧美国家的殖民主义提供了借口。但不管咋样,艺术家们还是留下了大量的“东方主义”题材艺术作品,而其魅力至今犹在。东方主义的描述性表达,无一例外地将地中海以东各国家社会的多种生活进行了对象化、本质化和刻板印象的方式处理。异域(thexenophilic):盖博士盖百霖哪个药物有卖共抗白癜风你我同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xiaobobo.com/zdmj/16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