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得

维基精选伊斯兰教

发布时间:2019/12/30 21:36:50   点击数:
伊斯兰教又称回教、清真教、回回教、天方教、大食法、大食教度、绿教,是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教导的一神教宗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古兰经》被伊斯兰信徒(穆斯林)视为造物主安拉命天使给其使者逐字逐句的启示,而圣训为造物主所差遣的最后一位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录(由同伴们转述收集)。伊斯兰这一名称来自《古兰经》,源自闪语字根S-L-M,意为「顺从(造物主)」;实际上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名字也来自这个字根,意为「顺从者」、「实现和平者」。信仰独一且无与伦比的安拉,并认为人生的唯一目的是崇拜或顺从安拉;伊斯兰教认为安拉在人类历史长河派遣了众多先知给全人类,历代各个民族都有先知,包括易卜拉欣(亚伯拉罕)、穆萨(摩西)、尔撒(耶稣)等,先知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位,古兰经载有他所得的讯息。伊斯兰教的基本功修包括五功,是为「念、礼、斋、课、朝」,五功是穆斯林需要奉行的五个义务。伊斯兰教还拥有自己的一套宗教法律,该法律实际触及生活及社会的每一个层面,由饮食、金融到战事以及福利等各方面。一名穆斯林在朝觐过程当中在麦加祈祷。古兰经在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后,伊斯兰帝国持续扩张,占据着大片的地区,促使哈里发国的诞生,传教活动亦刺激更多人改信伊斯兰教。早期哈里发的宗教政策、穆斯林的经济及商贸开拓及后来奥斯曼帝国的扩张都使伊斯兰教从麦加向大西洋及太平洋的方向扩散,形成穆斯林世界。多数的穆斯林属于逊尼派(素尼派)(75%-90%)及什叶派(10%-0%)两大派别,另外两派中均有人同时信仰伊斯兰神秘主义。伊斯兰教是中东、中亚、东南亚主要部分及非洲的大部分的主流宗教。在法国、德国、中国西北部、俄罗斯西南部及加勒比地区都可找到庞大的穆斯林社群。穆斯林最多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这里居住著全球穆斯林总数的15%。南亚、中东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穆斯林分别占全球总数的5%、0%及15%。皈依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几乎可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可找到。截至年,全球约有16亿穆斯林,占.4%人口。在信徒人数上,伊斯兰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被认为是世上增长得最快的宗教。语源及字义「伊斯兰」是一个动名词,出自三字母的字根「s-l-m」,源自阿拉伯语动词「Aslama」,意指「接纳、服从、顺从」。伊斯兰的意思是接纳和顺从真主的命令或意志,而穆斯林是同一个动词形式的分词,意思是「顺从者」、「臣服者」,用以指称伊斯兰教的信徒,因为信徒实践信仰方式包括行善、礼拜和遵从神的指示。在《古兰经》里,伊斯兰一词有时带有独特的言外之意。在一些经文当中,这个词语带出了冥冥中自有主宰的意思:「真主欲使谁遵循正道,就使谁的心胸为伊斯兰而敞开;……」有一些经文则将伊斯兰指称这个宗教:「今天,我已为你们成全你们的宗教,我已完成我所赐你们的恩典,我已选择伊斯兰作为你们的宗教。」另一些经文则形容伊斯兰所指的接纳和顺从的意思,是真心诚意的归依真主,而不仅是口头上的承诺。在加百列圣训里,伊斯兰是伊斯兰教三大要素的其中一个,另外两个是伊玛尼(正信)及伊赫桑(卓越),这里的伊斯兰在神学上就是认主学,从历史上认定穆罕默德是神的使者,并在教义上要求穆斯林奉行五个基本支柱的功修。信条真主

土耳其伊斯坦堡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圆形图案写有「安拉」(神)的字样。

伊斯兰教的基本神学观念是认主学,即是伊斯兰教的一神论。真主在阿拉伯语里称作安拉,大部分学者都相信那是「al-?ilāh」(神)的简化字,又有人将之追溯至阿拉姆语「Alāhā」。五功之一的认主学在清真言里有述,宣称除了安拉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主宰,穆罕默德是安拉的最后使者,《古兰经》里断定了他的独一性:「除真主外,假若天地间还有许多神明,那么,天地必定破坏了……」。《古兰经》又把真主描述为:「他是真主,是独一的主;真主是万物所仰赖的;他没有生产,也没有被生产;没有任何物可以做他的匹敌。」穆斯林坚信,真主不仅仅是某个民族的主,而是全人类的主,全世界的主,甚至是众世界的养主,普慈特慈的主。他们又认为真主所造之物是受他的支配,生命的意义是为了崇拜他。

伊斯兰教的信仰是严格的一位论,真主阿拉是唯一真神,穆斯林相信耶稣跟历代先圣先贤一样,只是一位先知,耶稣可以说是一位伟人,但本来就只是一位凡夫俗子(即耶稣从头到尾都自称的「人子」),而不是神,也不是上帝之子,充其量可以称为上帝使者,因此他们不认同基督教三位一体的教义,认为那是多神论。预定预定,又称前定,根据逊尼派对「前定」的信条,真主已预定所有事物。《古兰经》的经文也有说明,如:「我们只遇到真主所注定的胜败,是我们的保佑者……」穆斯林认为世上发生的所有善或恶的事物都是早已预定的,真主不容许的事物便不会发生,他把每个人已发生的事和即将发生的事都写在一块被严加保护的板子上。据穆斯林神学家所述,人类的所作所为都不是自主的,而是真主的意志,但人类必须当作是自己的意志,并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大部分什叶派都不同意前定的说法。天使对天使的看法在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里至关重要,天使的阿拉伯语「马拉克」(阿拉伯语:????malak)意指使者,与希伯来语「马拉克赫」(mal?ákh)及希腊语「安基卢斯」(angelos)相等。据《古兰经》所说,天使没有自由意志,有别于人类,他们是完全服从真主的。天使的职责包括转达真主的启示、赞美真主、记下每个人的行为以及在人们去世时取去他们的魂魄。《古兰经》里是这样描述天使的:「每个天神具有两翼,或三翼,或四翼。他(神)在创造中增加他所欲增加的……」由于伊斯兰教不接受把无形的事物形象化,因此伊斯兰艺术一般来说都避免用图画描绘天使。穆斯林相信天使是不能被肉眼所见,穆罕默德等先知都只是通过精神上的接触从天使那里获得启示。他们不相信天上的事物能够用形像来表示,因此在西方艺术当中可以找到的天使图像从而形成对天使外观的观念在伊斯兰教里并不存在。天启

奥斯曼帝国书法大师阿齐兹先生手抄的《古兰经》,开端章。

大部分穆斯林相信伊斯兰教的圣书是真主向先知口授并被纪录下来的典籍。穆斯林认为真主在以前启示并纪录在讨拉特(妥拉)及引支勒(福音书)的部分内容遭到扭曲,混入了作者的言语。《古兰经》被穆斯林视为是真主的原话,并且是真主最后的启示,被广泛认为是阿拉伯语最出色的文学作品。

穆斯林相信《古兰经》的经文是真主在公元年开始透过天使加百列向穆罕默德作出的启示,直至穆罕默德在6年6月8日逝世为止。在穆罕默德在世的时候,所有启示都通过他的同伴(萨哈巴)传承下来,但主要的传承方式是背诵。《古兰经》分为个苏拉(章),共有66节阿亚(节)。年代较早(麦加时期)的一些苏拉主要论及伦理及宗教话题,较后期(麦地那时期)的苏拉则主要讨论与穆斯林社会相关的社会及道德事项。《古兰经》较为侧重在道德方面给予指引,而不是法律指示,它被视为是「伊斯兰教原则及价值的原始资料」。穆斯林法学家会在诠释《古兰经》的时候会参考圣训或穆罕默德的生平纪录作为补充。对《古兰经》的诠释被称为塔夫细尔。「古兰」一词解作朗读,穆斯林所指的《古兰经》,是指阿拉伯语的原版,而不是它的复印品及译本。对於穆斯林来说,阿拉伯语原文的古兰经才是完美的,因为它是启示的原文,译文会因语言、时代不同及误译而造成缺失,译本只会被视为是《古兰经》的注释。先知

安比雅在伊斯兰教里是指过去的先知。

穆斯林认为伊斯兰教的先知(阿拉伯语:????????anbiyā?)是被真主挑选成为他的信使的人物。根据《古兰经》,真主指示先知把「真主的意志」传达给各国民众。虽然有一些先知可以创造奇迹以证明他们的身份,但穆斯林相信他们是凡人,而不是神明。伊斯兰教神学指出,所有真主的先知都宣扬伊斯兰教的信息,让人们顺从真主的意志。《古兰经》提及许多被认为是伊斯兰教先知的人物,包括亚当、努哈、亚伯拉罕、摩西,尔撒(即耶稣)等。伊斯兰教也认同耶稣的存在,只是不相信他是神或者神的儿子——穆斯林们相信他只是一个很伟大的先知。

穆斯林相信真主指派的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位带有讯息的先知(众先知的封印),向人类传达载于《古兰经》完美无暇的最后训示。在伊斯兰教里,穆罕默德生平的「基准」范例称为逊奈(字面上解作「行走的道路」)。这些事迹被保存下来成为传说,称为圣训,详细叙述他的言语、行为及个人特征。库德西圣训是其中一种圣训,是穆罕默德用自己的言语复述真主的说话,而《古兰经》则被认为是真主的原话。古典穆斯林法学家沙斐仪强调逊奈在伊斯兰教法里的重要性,把逊奈视为仅次于《古兰经》的法律来源。末日审判与复活对於穆斯林来说,审判日(阿拉伯语:???????????Yawmal-Qiyāmah)的信条亦十分重要。他们认为真主已经预定了审判日的时间,是人类不能预知的。审判日的审判及大灾难也在《古兰经》及圣训里被描述出来,伊斯兰学者的诠释亦有所提及。与前伊斯兰阿拉伯国家时期人们对死亡的认知不同,《古兰经》强调了死者复活,说明人类被聚集起来之后,亡者便会复活,以真主的审判作终。穆斯林相信所有人类会在审判日接受审判,以决定他们的归宿,善功重的进天园,罪恶重的入火狱。《古兰经》在地震章里把末日审判描述为「以便他们得见自己行为的报应,行一个小蚂蚁重的善事者,将见其善报;作一个小蚂蚁重的恶事者,将见其恶报」。《古兰经》列出一些会使一个人被打下火狱的罪行,如至死不信、高利盘剥及犯奸淫等。不过,《古兰经》明确地指出在有意为之的时候,真主会赦免悔过者犯下的罪行。施舍、礼拜、爱护动物等善行可以得到进入天园的回报。穆斯林视天园为极乐世界,《古兰经》有提及天园的特征及身处其中者实在所得的喜事。有伊斯兰教的神秘学说认为天园的喜事是指精神上的快乐。《古兰经》里有时会把审判日称为「报应日」(阿拉伯语:?????????Yawmad-Dīn)、「复活时刻」(阿拉伯语:???????as-sā?ah)及「大难」(阿拉伯语:????????al-Qāri?ah)。五功五功是伊斯兰教的五项基本习俗,被认为是所有穆斯林都需要遵行的义务。《古兰经》指出五功是穆斯林崇拜真主及履行宗教信仰的准则和证明,分别是作证词(清真言)、日常礼拜(萨拉特)、施舍(天课)、斋戒月斋戒及在身体及财政条件许可之下于有生之年至少有一次到麦加朝觐。什叶派及逊尼派都同意这五个项目就是五功。作证词

莫卧儿帝国皇帝阿克巴时期的银币,一面(左)的文字为清真言

清真言是伊斯兰教的基本信条,是用以宣誓的具体声明:「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使者。」

念「万物非主,唯有真主」时须右手伸出食指比1,代表「认主独一」;念「穆罕默德,是主使者。」时,食指收回握拳。这是伊斯兰教的基石。穆斯林在礼拜时(坐姿)诵读清真言,一些非穆斯林要改信伊斯兰教也要吟诵清真言,在此后被正式视为穆斯林。礼拜

穆斯林男子在大马士革倭马亚大清真寺礼拜期间俯伏在地。

穆斯林每天必须礼拜五次,伊斯兰教的礼拜称为萨拉赫或萨拉特(阿拉伯语:??????alāh?alāt)。每次礼拜都面向麦加的克尔白进行。萨拉赫的意义是要专心致志予真主,被视为与真主的私人沟通,以表达感谢及崇拜之意。萨拉赫是必须履行的,但可视乎情况而弹性处理,如老人、病人、军人、旅宿者、孕妇、残障人士等,可以减免礼拜次数。在许多穆斯林国家,当地的清真寺会在适时公开播音唤礼。祷文以阿拉伯语诵读,由《古兰经》的经文及赞美真主的用语组成。

清真寺是穆斯林的礼拜场所,穆斯林经常都用阿拉伯语「马斯吉德」来指称清真寺。汉语的清真寺是指所有用于伊斯兰教礼拜活动的建筑物,但在阿拉伯语里,私人的小型清真寺与公众的大型清真寺有不同的名称。虽然清真寺的主要用途是用作礼拜场所,但它亦是穆斯林社群聚会及学习的地方,麦地那的先知寺曾经是贫苦人士的庇护所。最早的一些清真寺没有叫拜楼,于是派人在其他地方召唤穆斯林前来礼拜,大部分现代清真寺都有叫拜楼及穹顶构造。施舍天课(阿拉伯语:?????Zakāt)有「净化」的意思,是指财政上有能力的穆斯林把累积的财富拨出一部分捐献给贫困及有需要的人士。《古兰经》指明这些捐献仅给予「贫穷者、赤贫者、管理赈款者、心被团结者、无力赎身者、不能还债者、为主道工作者、途中穷困者」。这是一种宗教义务,不是自愿性质的善举,富人被认为是亏欠有需要者,因为他们的财富被视为是「真主托付的赠款」。据保守估计,穆斯林每年捐献的天课总额是全球人道援助金的15倍。非贫困者每年需要捐献的天课是资产的.5%。《古兰经》及圣训又呼吁穆斯林自愿作出更多的捐献,这种自愿性质的捐献称为萨达卡。斋戒伊斯兰教的斋戒(阿拉伯语:?????awm)要求穆斯林在赖买丹月的黎明至黄昏期间不吃不喝。斋戒的用意是追求靠近真主的感觉,穆斯林在赖买丹月须对真主怀著感恩及依靠之心,以弥补他们过去所犯的过失,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传递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大使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xiaobobo.com/zdmj/1831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