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得

我们这帮80后,想搞懂这届年轻人,于是把

发布时间:2022/3/2 14:03:00   点击数:

到底年龄差距多大才算隔一辈?

我谷歌百度了一下,有说13岁的,有说12岁的,也有说6岁的。最夸张的是有人声称隔3岁就有代沟了。这话其实也没错。

按照如今的社会和科技发展速度,如果把我立刻送去冷冻冬眠(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沉迷《三体》),三年之后醒来,乍一看时间并不长,但那时的我必然要花很长时间才能适应新世界。

所以60、70后抱怨80后“娇惯”,80后嫌弃90后“脆弱”,90后吐槽95后“不知道在想什么”也就不奇怪了:以10年为一个单位,他们之间已经差了三辈还有找的。

然而后浪不会停止碾压前浪的脚步,人才市场永远会挤进众多稚嫩的面孔。

作为过来人,帮助新一代职场人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例如参加领英时间捐赠计划),但帮助的前提是了解,不然沟通最终会成为说教,而谁愿意做个不讨人喜欢的油腻前辈呢?

前一阵,我们领英中国的用户调研团队联合业界著名调研公司Kantar一起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研,对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中数千名各个世代的职场人的职业态度进行了一番摸底。

(以下是研究方法,很专业,觉得难懂的朋友可以略过)

本次研究采取的研究方式是先定性探索,后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中有一部分采取了AI访谈的方式,样本为人,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武汉、成都、西安和青岛。

男女比例为1:1,年龄介于18-26岁之间,学生和职业新人比例1:1,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比例为1:1,至少1/3受访者来自一本院校或海外院校。另一部分采取了小组座谈会和一对一访谈。

小组访谈共分为6组,每组6人;一对一访谈共4人。

定量研究则采取了在线样本库,通过一份20-25分钟可以完成的问卷,共采集了个样本。

其中,“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新一线城市”(杭州、武汉、成都、西安、青岛)受访人员各为人,比例为1:1;有名是95后,也就是年-年出生,年龄在18-25岁之间的学生和年轻职场人;

另有名90后(年-年出生,26-30岁)和名80后(年-年出生,31-40岁)作为对比。样本的条件是80后-95后(18-41岁),不拒绝工作的人。

(总之我们的方法会尽可能在统计学上做到严谨和可靠,请大家放心。)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现象。我动用了一些数据可视化的方式,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如今95后对职场的态度,以及和80、90后们的差异。

一、为什么要工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的基本经济属性,所以追求金钱绝不可耻,95后更是毫不掩饰对“收入和财富”的渴望。

不过我们也可以发现,与80、90后前辈们相比,95后的追求会更多元化一些,对精神富足的追求也被列入了人生目标中。

上图中没有列出的还包括了“获得别人的尊重”、“为兴趣爱好提供经济支持”、“为社会/国家做贡献”等更高层次的目标,也就是“诗和远方”。

其中,95后“获得尊重”的意愿比90后高出8个点,“为社会/国家做贡献”的意愿比我们常认为的富有家国情怀的80后们还高出了6个点。

二、理想的职业

既然人生目标是“物质和精神双丰收”,那么对于95后而言理想的工作不能只有“高薪”一个要素。

所谓小孩才做选择,大人全都要,好工作不但要福利待遇好、收入稳定,还要满足95后一系列精神需求,如工作环境、技能提升、兴趣匹配、人性化、文化开放包容……各位公司的HR负责人请拿出小本本,这题以后要考。

有趣的是,95后对于工资收入稳定这一项的追求,要远高于90后;对自由度、成长空间和工作意义也有更多要求。

多劳多得、公平分配,对于成长在经济高速增长期的95后而言很重要,而80后们曾经梦想的“钱多事少离家近”,多少在95后眼中并不现实,也不合理。

三、95后心目中的职场是什么样的

作为刚离开,或即将离开校园的一代人,95后对于职场文化的认知多来源于父母辈和亲朋的口口相传、职场剧等流行文化的耳濡目染,以及各类媒体和社交平台上的内容分享。

对于职场的看法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未来的工作态度和职场表现。我们邀请受访者对一系列职场关键词进行打分,发现——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互联网行业和新兴行业年轻活力的氛围、扁平化的管理、开放包容的职场文化,让95后对工作充满期待、抱有热情,认为职场是有挑战性的、充实的,同时理智地理解工作是生活必需的。

与此同时,正如老一辈经常感叹孩子们像“小大人”,95后对于职场有超出自己年龄的现实感,对职场的一些消极因素如内卷、加班、谨言慎行、虚假、勾心斗角等,95后也都给自己早早打上了预防针。

但总体而言,95后比80后更看重多样性、公平、开放和包容的职场文化。

这对于面向未来和新时代寻找和挖掘人才的公司而言特别重要,也给正在和即将领导95后的老一辈职场leader们提了个醒。

四、工作,去哪儿?

没有一个国家能在近几十年像中国一样,经历过如此大规模的城镇化转型、二三产业转型,以及随之而来的人口与人才大幅流动。

一线城市强者恒强,二线城市长期发力栖身“新一线”,许多原先陌生的中型城市,也在95后的成长过程中成了宜居、宜商、宜就业的新选择。于是,在“毕业后去哪儿工作”这个问题上,95后们比自己的前辈们有了更丰富的选择——

相比80后和90后,有更多95后开始考虑逃离成本高昂、压力山大、只有工作没有生活的一线城市;而这也和不少优秀公司和优质雇主将扎根的目光转向成本更低更宜居的所谓“新一线”城市不谋而合。

同时我们还发现,更多一线城市的95后更追求独立自由:有不少源自一线城市的95后们愿意前往新一线工作。

对父母尚年轻,没有家庭包袱的他们来说,“就近择业”并不是最优选。离舒适区远一点才有机会尝试更多可能性。

五、城市定了,那么公司呢?

我们发现,和80、90后类似,95后对于平台仍有很高的要求:他们希望进入腰部和头部的公司,但几乎不考虑初创公司和小微企业。

95后对于自己早期的职业规划大多有很明确的安排:要在大公司大平台学习规范流程,提升能力,并利用好大平台更成熟的机制与公平的晋升机会,为自己的简历加分。

这就很有趣了:比起前辈们,95后对“体制内”的兴趣更高,首选的企业类型是国企和外企,对事业单位的喜好同私企或民企不相上下。

这其实也不难理解:80后们经历过国企改革、外企大举进军、民企尚在蓄力的阶段;90后赶上了民企和私企,尤其是互联网科技公司的爆发,国企则从国民经济一把抓的地位转向关键性行业,有所为有所不为;

而95们生活的时代,互联网红利正逐步耗尽,内卷成为社会主流,高增长高投入模式的弊端不断显现,等病态工作模式遭全民口诛笔伐。

这一切都让他们期待稳定、有安全感的工作环境。少加班的国企、事业单位自然成了他们的心头好,而体制内工作的隐性福利,也对初入社会的95后更有吸引力。

六、工作要有钱,要好玩

从包容性上看,95后选择“新兴、传统行业都可以”的比例最高,对“传统行业”的接受度没有80/90后高。

而从细分的行业来看,95后最心心念念的行业是高科技、新兴信息、新能源和游戏创意。和前辈们比起来,95后比80后更愿意尝试游戏创意和在线教育行业。

当然,传统行业也并没有完全失去95后的青睐,IT、教育、金融/保险、设计是95后首选的传统行业,比80/90后更想从事教育、设计、媒体/传播/广告行业。

七、为职场爱豆打call

从小我们被教育要立志成为“有用之才”,成为这样的人必经的途径之一就是“对标”:找到你敬佩的偶像。

在此前发布的一个投票中,超过位领英好友和我分享了自己对于职场偶像的选择:45%的朋友将企业家等行业领军人物作为自己的偶像,22%的朋友认为顶尖的专业人士才值得崇拜,18%的朋友则寄情于历史人物,还有14%的投票者选择了没有偶像或者其他。

从我们此次研究可以看出,95后的职场偶像颇有互联网时代的特征:高增长,商业手腕,有人格魅力……同时,具有实干精神和家国情怀的人物,95后们也不吝其鲜花和掌声——

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职场偶像?95后们拎得很清:有想法,有魄力,有专业能力,有远见,同时还具备实干精神的人最能得到他们的认可。

同时,95后相比80/90后更欣赏能够有效协调人际关系、具备亲和力的人物。团队领导们注意了:要想让95后的下属服你,门槛可不低——

八、焦虑,why?

同为天下职场人,谁的内心不焦虑?作为职场新人的95后,焦虑的点也和前辈们有所不同。下图是95后们在接受调查中最经常提到的焦虑原因——

可以看出,95后的焦虑其实更多来源于“想”,比如担心工作经验不足、竞争对手太优秀,或是“不能平衡工作生活”、“领导站队”等。而职场焦虑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例如,95后担忧的经验问题,在小有成就的80、90后眼力就不是最重要的焦虑来源;而80、90后最为担忧的“年龄焦虑”,压根就没有入95后的法眼。

与此同时,95后阵营内也分为学生和在职人员两个“阵营”。相比之下学生对于职场的焦虑感反而高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同龄人。这也许就是“新兵蛋子”和“老油条”的差异吧。

焦虑怎么办?不能自己瞎扛着。找人聊聊,求教学长前辈是必不可少的。研究显示,职业技能提升是95后最关心的职场话题,其次是职业发展前景、职场经验和处理人际关系。

而比起后前辈们,95后在职场经验、人际关系、薪资待遇、工作方向和工作内容这些议题上给到的注意力更多。内容创作者们注意了:想要创作出吸引年青一代的职场内容,完全可以多从这些角度入手。

同时,从调研结果看,95后们最希望能够在学习工作方法、新鲜事物和新技术推荐、前辈手把手指导、技能培训等方面得到帮助,而这都是未来的雇主们值得投入精力和资源的地方。

而从代际差别来看,有更多95后比起后希望得到有关于工作方法、人际关系、职场禁忌等方面的帮助和指引。

正如上面所述,“内卷”、勾心斗角和被甩锅位列95后职场焦虑Top5,多一些请教和前辈指点迷津,就少一些弯路。

这就是95后,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爱钱也爱诗和远方,积极又乐观,渴望包容和多元,眼高手不低,充满理想主义的同时也拥抱现实主义,渴望在工作中探索世界,拓展可能。

也许和80、90后们有所不同,也许偶尔会奇怪,也许会经常说着前辈们听不懂的黑话(你知道yyds和zqsg是啥不)……但他们的身上都有我们当年的影子,他们也有矛盾、迷茫和困惑。

如何在帮他们走得更好更远的同时,从他们身上学习新鲜事物,找回自己的职场初心,也是留给作为前辈的80、90后们的重要课题。

年轻,真好!

本文作者陈弋,领英中国高级编辑。点击陈弋和本文作者成为领英好友,查看他的更多职业观点吧。

文中图片、封面图片来自Unsplash图库、视觉中国及网络。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lmschina-sales

linkedin.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xiaobobo.com/zdmj/2381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