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得

军人全天防护服,7条军犬被咬死,中国北湾

发布时间:2022/11/18 12:19:40   点击数:

中国陆地上有14个邻国,2.2万公里边境线,其中最危险的地段非中印边境莫属。这里爆发军事冲突的频次更高,牺牲的概率也更大。

但对于英勇无畏的解放军边防战士来说,这也许并不是最可怕的,因为在另一段被喻为中国最“恐怖”的边防线上,还有一群比拿着枪的敌军更难对付的“敌人”——蚊虫。

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交界处,就有这么一个号称世界四大“蚊虫王国”的地方。据称这里在夏季高峰期每立方米空间的蚊虫多达多只,一巴掌就能拍死只。

而常年驻守这里的解放军边防战士们,每天都不得不全副武装,与这群嗜血的“敌人”斗智斗勇。可不要以为斗蚊是件很容易的事,至今已有7条军犬惨死在蚊虫的毒针之下。

“三个蚊子一盘菜,十个蚊子咬死牛”

在中国地图的西北角,有一条蜿蜒向西的河流——额尔齐斯河,河流从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出境流入哈萨克斯坦,然后向北进入俄罗斯最终流入北冰洋。这是我国唯一一条流入北冰洋的河流。

而额尔齐斯河在中国境内的最后一段所在地,叫做北湾。因为潮湿多草的环境,导致这里成了全世界蚊虫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并且与非洲乍得湖、坦桑尼喀湖,拉丁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并称为世界四大“蚊虫王国”。

据防疫部门的数据,北湾地区在夏季的时候,每立方米的蚊子数量可达余只,小咬(学名“蠓”)数量可达余只。聚居在这里的蚊虫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毒性也很大。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北湾的虫子一把抓”“三个蚊子一盘菜,十个蚊子咬死牛”,从这些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就可以想象出,北湾的蚊虫有多恐怖。

而就在这样一个令人恐怖的地方,却常年驻守着一支部队——北湾边防连,日夜守护着20多公里的中哈边防线。

对于驻防北湾的战士来说,一年当中最难熬的是夏季的5-8月。这几个月是蚊虫最猖獗的季节,如果人被蚊虫叮咬了,轻则会浮肿和瘙痒,重则伤口会流脓、溃烂,甚至出现休克。

据媒体报道,这里曾发生过军人家属千里迢迢来探亲,刚进营区半个时辰就被蚊虫咬到发高烧的案例。

所以在营地还流传着一首打油诗:“点着牛粪打篮球,烧着茅草上厕所。蚊帐里面开班会,夏穿棉袄去巡逻。”从网络上流传的照片可见,北湾的战士们时时刻刻都是全副武装,就连打篮球都还戴着防护面具。

既然是卫戍边疆,巡哨自然是边防战士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任务,而每次巡逻回来,战士们都像是走了一趟鬼门关。

在中哈边境的39号界碑附近,因为蚊虫尤为密集,这里素有“蚊子窝”之称。每次巡逻此地前,战士们都要身着密不漏针的防蚊服,戴上厚厚的防蚊棉手套,脸上还要罩上纱网,把全身裹得严严实实,然后还要在领口、袖口、裤口等容易裸露的位置喷涂驱蚊药,如此才敢走出营地。

而且在穿越近40°C的灌木丛和沼泽期间,战士们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停下来抖掉身上的蚊虫尸体,然后重新喷洒驱蚊药。据称,每次完成这样一次巡逻任务,战士们穿着厚厚的装备要徒步近8小时。

“出门三层衣,回营一身红”。即使防护如此周密,每次巡逻完回来战士们的身上依然会多出许多被蚊虫叮咬的小红包。在经过日积月累之后,这些被叮咬过的地方就会形成一圈圈像“项链”“手镯”“脚链”一样的印记。

不过在战士们看来,这只是“蚊子窝”送给自己的“荣誉勋章”而已,没什么可怕的。就像战士们所说的,蚊虫只不过是他们生活中的调味料。

为了确保战士们都能平安度过每年夏天的“蚊灾”,连队早期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在夏天期间,对战士们只表扬不批评,以此鼓励他们勇战蚊虫。

猪圈盖蚊帐,7条军犬被咬死

蚊虫除了攻击人,也不放过动物。据称,这些蚊虫会专咬动物的眼睛、鼻子等一些皮肤裸露部位。动物被咬后与人一样也会浮肿,或者奇痒难忍。所以,营地的猪圈顶上,早已盖上了蚊帐。

包括常年跟随战士巡逻边境的军马与军犬,也饱受蚊虫之苦。每次巡逻回来,看到那些军马、军犬被咬得脸肿起来,战士们都会非常难过。后来根据多年的经验,战士们总结出了一个规律——“沿河不骑马,军犬不套索”。

其实这都是为了保护这些特殊的“战士”,因为马见到河水就会跳进去,以此躲避蚊虫的叮咬。而放开军犬也是方便它摆脱蚊虫的“围攻”。否则,给军犬套上绳索就可能被直接咬死。

“炎龙”就是这样的一只军犬,它于年来到北湾连队服役,如今刚退役。在戍边8年期间,这位“老战士”已在边境线上巡逻多次,走完近公里路程。

其实最初它也耐不住蚊虫叮咬,还经常跑进额尔齐斯河中将身上打湿,任人呼喊也不愿上来。后来,战士们就专门给它搭建了犬舍和蚊帐,给它穿上定制的“防蚊服”。这样一来“炎龙”在随队巡逻的时候,就不怕蚊虫叮咬了。

但并不是每只军犬都能像“炎龙”一样幸运。据统计,自北湾边防连成立以来,至少已经有7条军犬被蚊虫咬死。

打赢“灭蚊大战”,还得靠先进装备

在北湾斗蚊虫,没有好装备会寸步难行,就像赤手空拳对阵一群拿着武器的敌人一样,是毫无胜算的。

而北湾战士的“装备”,就是防蚊帽、防蚊帐、防蚊药、防蚊膏、灭蚊器,以及防蚊服等,有了这些装备之后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阻隔蚊虫的袭扰。否则,任何一个勇士都难在这里待上一天。

每到夏天来临之际,连队会为战士们配发10余种防蚊祛痛药品,同时还会在营院内的各个角落安装太阳能灭蚊灯等灭蚊设备。一个新型灭蚊器,3天就可以消灭6.5公斤蚊虫。看到这个数字,是不是很恐怖?

而研发这些极具杀伤力的“灭蚊武器”,科研人员都付出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比如,为了摸清北湾蚊虫的习性,他们曾在营区周围的草丛里搭建白色蚊帐,每隔1小时就钻蚊帐呆上十几分钟,用自己的血液“喂蚊子”。

在蚊虫叮刺自己的手臂时,他们再用类似手电筒的吸蚊器逮住蚊虫,将其麻醉后放到显微镜下观察研究。

这样连续24小时,方能知道蚊虫的种类和它们每天的活动规律。而为了保障数据的准确性,科研人员在进行这类试验时,中途不换人,也就是24小时不能休息。

还有一个例子,最能说明科研人员的敬业精神。

那是在进行蚊虫危害实地调查试验期间,有人提出将捕获的蚊虫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一份的数量,再乘以份数就可得到蚊虫的总数。但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生物学家赵彤言直接否决了这种做法。

她较真地要求试验人员一只一只地数,最后赵彤言和5名科研人员用了一整晚的时间,数出了10万多只捕获的蚊虫。

就这样经过一次次试验后,科研人员才研制出了杀伤力更强更有效的灭蚊器。包括战士们出门必穿的防蚊服,也是他们经过无数次“人体试验”后,才研制出来的。

从上世纪80年代首次配发防蚊服至今,北湾边防连已更换过7代防蚊服。其中,第一代防蚊服是一层几近透明、质地轻便的纱网。因为容易破损,而且领口、袖口处蚊虫容易钻入,所以防蚊效果并不理想。

第二代防蚊服和一般的迷彩服类似,布料厚,防蚊效果也很好,但透气性却很差。战士们穿着它每次巡逻回来,基本全身都会湿透。如果身体虚弱的话,穿着它长途跋涉就很容易头晕目眩。

后来经过不断改进,防蚊服也越来先进实用,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比如最新款的防蚊服,采用双层网状面料,重量不到1公斤,穿着非常轻便。

主要材质里都添加了驱蚊药品,而且还增加了护膝和护肘,配合驱蚊液使用,防护效果就很显著。

除了随身装备的改进,北湾营区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如今的连队营房经过多次升级改造,已将宿舍、餐厅、训练室、俱乐部连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座封闭的“防蚊公寓”。

这意味着,战士们的生活、学习、娱乐,甚至训练,都可以在室内完成,而不用再到户外与成千上万的蚊虫展开肉搏。这从根本上减少了边防战士接触蚊虫的机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xiaobobo.com/zdwh/2481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