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乍得 >> 乍得交通 >> 石油小镇中国石油报今年第五次整
你听说了吗?
今天,中国石油报“又双叒叕”整版报道吐哈油田啦!
《中国石油报》12月12日第八版
整版报道了石油小镇--火车站镇
在油田新闻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
这是中国石油报今年以来第五个整版报道吐哈油田
(图片可上下滑动查看)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其中精彩的内容吧!
西部纪行:
我国石油工业历经数十载发展,诞生了一批与石油有关的小镇。这些小镇,与我们常见的小镇迥然不同,无论是地名还是建筑,都呈现了很多石油特色。从本期起,我们开设《石油小镇》专栏,带您走一走、看一看散落在祖国西部油区的特色小镇。
火车站镇:缘于交通名于石油
火车站镇一线基地外的美食一条街。孟晓勇摄
因铁路而建,因石油而名。
沿着吐鲁番盆地东部天山隘口缓缓的冲积扇,在距离鄯善县城30多公里的戈壁荒漠上,一座石油小镇早已远近闻名。它就是吐哈油田生产基地所在地,吐鲁番市鄯善县火车站镇。
上世纪60年代,兰新铁路通车之前,这里还是一片寸草不生的不毛戈壁。“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乱石走”是对这里的形象写照。
在这人迹罕至、“飞鸟千里不敢来”的蛮荒之地,过去只有黄羊、野狼出没。年,兰新铁路通车,始建鄯善火车站,形成居民区,人口不过人。年之前,这个戈壁小站不属于任何行政区,只是挂靠鄯善县七克台乡代为管理。年10月1日,随着人口增加,设立火车站镇,归鄯善县,下辖4个社区居委会,分别是金桥社区、振兴社区、兴业社区和友好社区。人口增至近3万。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东部油田进入稳产后期,急需开辟新的勘探开发接替区。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战略呼之欲出——原石油工业部决定三上吐鲁番、哈密盆地,调集全石油系统力量向吐哈盆地进军,驰援吐哈。
特别是以敢打硬仗著称的玉门人再次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怀揣“东山再起”的梦想,从祁连山下跃马火焰山,义无反顾地来到戈壁荒漠,开始了艰苦奋斗的创业之路。短短两个月时间,两万多石油人汇集在火车站镇这片热土上,使这个荒野小镇再次沸腾。时至今日,近30年时光飞逝,在这里,吐哈石油人聚散离合,抒写悲欢,以“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情壮志,撒下一路不平凡的足迹。
如今的火车站镇,已经成为亚欧大陆桥进入新疆的第二大站、兰新铁路的枢纽、吐哈油田生产基地、鄯善化工产业园区所在地。年11月16日,兰新高铁新疆段正式开通,在鄯善县东北设有鄯善北站,在吐哈油田所在地火车站镇南边5公里处设立吐哈站,解决了吐哈油田鄯善生产基地万余名员工的出行难题,让石油人回到哈密生活基地的路程,由过去的3个多小时缩短为1个小时。
作为一个非农业乡镇,北有铁路,南有石油,火车站镇二、三产业发展迅猛,现已形成石油、天然气及其下游产品开发和上游产品制造、铁路运输、饮食娱乐等产业体系。不到5公里的南北主干道,商贾云集,因油而生。街道两边,店铺林立,一派繁荣景象。
特别是吐哈油田开发建设29年来,与火车站镇、乌鲁木齐车务段鄯善站同频共振,相互依托,共同发展,让这个戈壁小镇变得繁荣稳定。29年来,吐哈油田向火车站镇人民政府捐资、捐物及提供机械设备帮扶折合资金共计.7万元;今年,援助鄯善县火车站镇学校基础设施维修资金30万元。无私的援助,让火车站镇演绎出了新的传奇。
火车注视下的石油传奇
从来没有一个地名像火车站镇一样,让吐哈石油人值得用一生惦念。近30年,一个戈壁小站,承载着几代吐哈石油人的梦想,演绎着多少悲欢离合,难以记述。“擎得油龙越天山”,在这里,吐哈石油人写下了铮铮誓言。
上世纪80年代,历史的车轮唤醒了这片不毛之地。从年台参一井开钻到年喜获工业油流,曾经的无名小镇——火车站镇,成了数万石油人的集散地。在八百里火焰山下,在延绵的丝绸之路上,一批又一批石油人从祁连山下的玉门关出发,汇聚在天山脚下的火车站镇,抱着坚定的信念,用一口口油井、一米米管线挺起了石油人的钢铁脊梁。在这里,石油人用奋战的姿态,凉水浇头耐高温,胶管缠身御严寒,书写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新篇章。
在火车站镇,从吐哈石油勘探开发会战指挥部成立到今天,吐哈油区已经发现和建成24个油气田。几乎是用了30年,吐哈石油人可以自豪地向祖国报告:鄯善、温米、丘陵、玉果、葡萄沟北小湖、胜金口、三塘湖等24个油田,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印证吐哈油田勘探开发的历史进程,浸透了吐哈石油人的汗水与泪水。
如今,站在火车站镇回望,正是因为有了石油人,茫茫戈壁上才有了更多袅袅炊烟。寸草不生的砾石戈壁,从此生长酸甜苦辣搅拌成的石油故事。石油人把汗水和希望交给了这里,把青春和梦想留在了这里,把爱情和亲情融进了这里,让这个无名小镇充满了温馨。
从火车站镇出发,无数石油儿女传承吐哈石油精神,继续在这片热土奉献着,让一部部井架直插蓝天,一座座储油罐拔地而起,一个现代化石油生产基地横空出世。
从火车站镇出发,吐哈石油人走戈壁、翻天山、越沼泽,一路艰难跋涉,从最初的走进吐哈盆地到现在的走出吐哈盆地,把脚步印在了几乎国内所有的油气田。
从火车站镇出发,吐哈石油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规划。勘探开发技术服务哈萨克斯坦、苏丹、乍得等多个国家。仅气举技术服务规模就达多口,年产能达万吨。
今天,吐哈石油人再次从这个戈壁小镇出发,挺进准东矿权流转区,寻找新的大场面,努力实现“擎得油龙越天山”的豪迈誓言。
历史期待新的超越。从火车站镇出发,吐哈石油人再次上路,进行着更有力的跋涉。
那里的热,最难忘
石油人早期来到火车站镇,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工作条件,都非常艰苦。住的房子一是当地租的土坯房或者部队的营房,二是野营房,三是突击修建的简易房。一间房子里要住6到7人。早上洗脸时房子里太挤,没办法,只好把洗脸盆拿到外面去洗。
鄯善火车站镇的热,那是出了名的。当时没有空调,只有电风扇,有的人一个劲地对着风扇吹,结果被吹得口眼歪斜。
那时候真是苦啊,回想起当年的会战生活,参加过火热会战的老石油们记忆犹新。热得实在没办法,就拿一个棕垫或者凉席,在戈壁滩上找一块砾石比较少的地方,幕天席地,露天睡觉。如果当夜有风,那是再好不过了。虽说晚上刮的也是热风,但也能带来些许凉意。而且刮风时就不见了苍蝇蚊子,可以睡个安稳觉。
那时候,会战上得快、干得猛,后勤保障一时跟不上,困难难以想象。多人挤在一间屋子,互相干扰,都休息不好。
好在大家熬过了最艰苦的日子,终于迎来了年11月20日,鄯善油田首列火车原油外运。那一刻,安静的小镇沸腾了。《吐鲁番—哈密盆地发现大油田》的消息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好消息从这个小镇飞遍祖国的四面八方。
小小凤爪“一品香”
随着吐哈石油勘探会战指挥部在火车站镇建成,短短几个月时间,两万多石油人涌进火车站镇。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火车站镇的街道就“长”长了数公里。
忙碌了一天,在铁路一条街采购也是一种享受。孟晓勇摄
那时候,由于条件艰苦,下班后,能在会战指挥部大院外打打牙祭,是石油人最幸福的事。所以,因油而生,在火车站镇街道的两边,各种小吃店、小百货店应运而生。其中最出名的要数“一品香”凤爪了。
吐哈石油勘探开发会战指挥部在火车站镇落成之后,来自张掖的苗姓小伙看到了商机,推着小车卖酱鸡爪,无论寒暑,坚持出摊。他家的鸡爪由于风味独特,味道特别好,很受石油人欢迎,有时一天能卖出上千个。那时候,有人从野外井队到火车站镇办事,都要带几十个鸡爪回去给兄弟们吃。
如今,那个靠卖凤爪起家的小摊,已经成长为一家餐饮企业,在火车站镇有一家店,还在哈密石油基地开了两家分店,资产上千万元,曾获中华金厨奖、中国餐饮强门店、新疆服务大师等近20项荣誉。
END
文字/师啸图片/新闻媒体中心图片资料库
编辑/鲁伟
爱我,就请给我一点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