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乍得 >> 乍得美景 >> 古近纪新近纪塑造今天的世界
恐龙灭绝之后,地球进入了名为“新生代”的新时期,直到今天。在这万年的时间里,地球的面貌以及陆地、海洋里生活的动物和植物,又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才形成了我们熟悉的世界。其中95%以上的时间,都属于古近纪、新近纪这两个纪元。
兽族崛起距今万年前,地球处于古近纪的晚始新世时期。当时的气候比今天要暖湿不少,茂密的雨林从赤道一直延伸到今天中国的内蒙古地区。在那颗小行星撞击万年之后,地球陆地上再次出现了各种巨兽——它们当然不是恐龙,而是新兴的哺乳动物。
1祖仓鼠体长10厘米,亚洲早期啮齿类动物的代表。牙齿不如今天的仓鼠结实,但足以磨碎坚硬的植物种子和根茎,有着出色的适应力和繁殖力。
2始巨犀体长3.3米,肩高2米,是一种早期的巨犀,主要以树叶为食,算是当时的奔跑健将。在古近纪,包括巨犀这一支在内的犀牛家族种类繁多,体型有大有小,但头上都没有角。
3蒙古中兽体长3米,肩高1.1米,长得有点像狼,却属于与有蹄类更接近的“踝节类”。它们脚上没有利爪,而是类似蹄子的脚趾,牙齿也更适应杂食而不是吃肉,但在当时也算是猛兽了。
4锤鼻雷兽体长6米,肩高2.5米,晚始新世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之一。它们看着像犀牛,其实跟马关系更近。头上的“角”由鼻骨形成,十分脆弱,主要用于炫耀而不是打斗。
恐龙灭绝后的地球白垩纪末期的小行星撞击,给地球表面带来了一场大浩劫,然而这对地球内部来说只是个小插曲。恐龙灭绝之后,各个地壳板块继续着自己的“拼图游戏”,大陆和海洋的面貌越来越接近现在的样子。
古近纪时,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和亚洲这几块大陆,逐渐漂到了接近今天的位置。但也有几处明显区别:一是南极洲与澳大利亚在古近纪早期还连在一起,距今约万年前才彻底分离,从此一南一北渐行渐远。二是欧洲、北美洲之间的北大西洋,在古近纪早期比今天要窄,海平面较低时甚至还有陆桥。三是印度次大陆在距今约万年前终于和亚洲“合体”,但当时形成的喜马拉雅山脉远没有今天高。
亚欧非三洲的就位,挤掉了足有2亿年历史古老海洋——特提斯洋,今天的地中海、黑海和里海就是它的几处残留。与此同时,一座座高山开始崛起——除了喜马拉雅山,还有阿尔卑斯山、高加索山、落基山和安第斯山等世界各地的多处重要山脉,都是在古近纪开始形成,从新近纪至今加快蹿个儿的。这些大山每年最多只长高几毫米,是数千万年的累积使它们高耸入云。这个仍在“现在进行时”的过程,是地球最新的一轮造山运动。新大陆、新海洋和新高山的形成,加上白垩纪以来地球逐渐变冷的大趋势,给动植物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生存竞赛越发激烈了。
哺乳动物,锋从磨砺出都说,“恐龙王朝之后是哺乳动物王朝”,其实哺乳动物在恐龙灭绝之后,花了很长时间来完善自己。古近纪时,被恐龙压制已久的兽族成员终于翻身,一个接一个新类群粉墨登场,抢占空缺出来的生态位。
虽然身体结构不如恐龙轻巧,但哺乳动物也有优势:牙齿分工明细,是适应不同食物的演化根基;听觉和嗅觉灵敏,擅长维持体温,“胎生+哺乳”的繁殖方式也提高了后代成活率。新生代的气候、环境变化比恐龙时代更频繁,这些本钱帮助哺乳动物成功适应了“Hard模式”的地球。
在始新世、渐新世,哺乳动物爆发式发展,不过当时的兽群更今天截然不同。食草动物要么是尤因它兽、雷兽、巨猪和巨犀这样“傻大笨粗”型的,要么像早期的马类和鹿类一样小巧柔弱。当时的食肉动物主要是“肉齿类”,它们牙尖齿利,但动作笨拙。早期的猿猴、蝙蝠、啮齿类和鲸类等,也开始担当重要的生态角色。
距今万年前的“乍得沙赫人”是人类祖先与黑猩猩祖先分化后的最早成员之一。新近纪时东非大草原的形成,促进了人类远祖走出森林,开始直立行走。
到了新近纪的中新世、上新世,草原扩张森林减退,带来了哺乳动物大换血。在新的舞台上,擅长奔跑的啃草马科、鹿科、牛科脱颖而出,象类成为最大的陆地动物,大熊科、猫科和犬科等食肉类则登上了食物链顶端。距今万年前的上新世末期,地球上的哺乳动物已经跟今天非常相似,最大变数来自东非草原上一小撮直立行走的灵长类——在接下来的第四纪,它们的后裔将演化出空前发达的大脑和双手,并用它来改造地球。
更多详细精彩的内容请来
宁夏地质博物馆参观吧!
—
北京白癜风大概需要多少钱南宁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xiaobobo.com/zdmj/14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