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得

郭沫若听了想打人声调还可以这么玩语

发布时间:2018/7/3 15:04:37   点击数:

不知道各位读者有没有听过用构拟的中古汉语朗读的《郭沫若的故事》。文章的作者是叶琪。录音由知名的中古汉语研究者,网名polyhedron的复旦大学人类学博士后严实制作。

这篇文章读起来一字一顿、铿锵有力,读完简直要“断气”。文章听起来这么特别是因为它是一篇全入声字文章,时尚程度可谓毫不逊于《施氏食狮史》。它的内容跟郭沫若也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刚好“郭沫若”三个字都是入声字,才选了这个名字。

不过,什么是“入声”呢?为什么入声听起来这么像“打嗝”呢?汉语声调里还有什么你不知道的奥秘?除了汉语,还有其他语言有声调吗?它们听起来又是怎么样的呢?今天的午餐我们就来品一品声调。

什么是声调?

声调是语言利用音调(pitch)的高低辨义。与此类似的概念叫语调(intonation),比如疑问句结尾会用上升的语调读出。语调也是音调的高低变化,但是不辩义。

比如,“妈”和“马”声调不同所以意思不同。但是“妈!”和“妈?”只是语调不同,意思上还是妈妈,并不会变成别人。

“妈已经走十年啦!”是语调变化,不辨义

“蚂蚁竞走十年了”是声调变化,辨义

音调的高低可以用基本频率(FundamentalFrequency,常记作F0)来衡量。用语音学软件Pratt打开一段录音的时频谱(Spectrogram)分析时可以看到以起伏的蓝线表示的F0。

我们可以分析出来F0在赫兹,但我们不能指望说某个声调每个人发出来的高度都在赫兹。声调的高低都是相对的。

普通话里听不到的入声和阴阳

汉语的声调常用由赵元任发明的五度标记法表示。五度标记法中1为最低,5为最高。注意这里的调值也不是绝对的,有些人的5可能比别的人的5要低一些。普通话的四个声调调值分别如下:

同样这些调值也不是绝对的,比如有些人的第四声可能不会降到最低调,也可能不会从最高调起。

普通话的四个声调又叫阴平、阳平、上(shǎng)声、去声。这来自于传统汉语音韵学“四声”的概念。四声分别为平上去入。所谓平声指的就是这个声调跟“平”这个字的声调一致,以此类推。

普通话有平上去三声,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但入声是什么呢?是升?是降?是拐弯?

入声在不少的南方汉语中还可以听到。它和平上去三声不太一样的是,它指的不只是调值,更是音节结构。

入声字的韵尾是无声的爆破音[p?]、[t?]、[k?]。粤语、客家话、闽南话等汉语以及日语、韩语、越南语中的汉字词还保留了这三种入声韵尾。大部分赣语少一种[p?]。以入声字“国”为例:

吴语、晋语和一些官话方言等的入声韵尾合并为喉爆破音[?]一种。喉爆破音就是“西安”一词里的分隔i和an的停顿。因为有了喉爆破音我们才不会把i和an黏在一起发成ian。

因为这特别的音节结构,入声字的发音非常短促,咻得一下就说完了。这正是开篇全入声字的《郭沫若不喝白色的雪碧》带给我们要“断气”的感觉的原因。

“白色的雪碧”五个字都是入声字。图中是广东话读音,声调采五度标记法标记

文首的版本是以构拟的中古汉语朗读的,你可以听到[p?]、[t?]、[k?]三种入声韵尾。下面还有一个版本是以晋语吕梁片汾阳话朗读的,来自







































治疗白癜风著名的医院
北京白癜风哪里治得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xiaobobo.com/zdmj/1526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