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乍得 >> 乍得美景 >> 苏州大学朱小田教授对ldqu
·时代问题论争·
对“历史人类学”及其问题的检讨
小田
[作者简介]小田,本名朱小田,年、年、年在苏州大学分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社会史研究,代表性著作有《江南乡镇社会的近代转型》《在神圣与凡俗之间:江南庙会论考》《江南场景:社会史的跨学科对话》《胡适传》(合著)等。
摘要
历史学的“人类学”转向,被学术界约定俗成地冠之以“历史人类学”。这一潮流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既是整个社会变革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对“历史学与人类学的碰撞”所做出的反应。历史人类学主要发生在“社会—文化史”领域中,而以美国格尔兹的“阐释人类学”最受亲睐。历史学的人类学转向,为“社会—文化史”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其间出现的某些问题也需要作出检讨。在史料方面,当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历史学考察对象的时候,史料的短缺、单一、另类以及解读等问题,均考验着社会史学者的智慧。秉持文献至上的历史学,必须对人类学的田野工作保持清醒的理解,尤其需要警惕其“不确实之病”。以论题而言,新文化史家的问题意识及其自我反思,确实启发了历史学的思路,然而,一些文化史学者在所谓“后现代主义”旗帜下,沉溺于历史的语言符号阐释,这既自限了门户,又抽空了现实的社会基础,不足为训。从视野来看,一些专注于底层社会日常事件的历史学者,太过强调日常维度的独立性,不免使“社会—文化史”的叙述沦为一摊“碎片”。就日常史书写而言,只有具备整体的社会结构视野,才能体现普遍价值,从而触及人类生活的普遍意义;就目标而论,一部分日常史家(主要是文化史领域)因为过分迷恋人类学的阐释和理想结构,将历史的因果解释和脉络梳理完全抛到一边,势必使追求真实的历史学更多地变成主观的想象,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使历史研究陷入了不可知论的困境。以上对历史人类学所作的检讨,实际上还是一个学科借鉴的方法问题。在承认学科分野具有合理性的前提下,跨学科之间的对话主要是为了凸显自身的特色,而不是否认学科之间的差别。唯其如此,学科才有存在的理由,学术研究才有可能深化。在与人类学的对话中,传统的历史学只有立足本位,才能生发新枝,而不致在汲取“他者”营养的过程中转换了基因,迷失了自我。
关键词
历史人类学问题检讨
历史学的“人类学”转向,被学术界约定俗成地冠之以“历史人类学”。对于历史学者来说,人类学毕竟是个“他者”;在与他者的对话过程中,采取怎样的“拿来主义”,是一个需要检讨的问题。十年前,笔者曾经从积极的方面,就人类学方法在社会史研究中的运用问题进行过专门讨论;如今,希望通过对相关问题的梳理和检讨,重新确定历史人类学转向中的史学方位,从而助力跨学科、跨国界的学术交流。
一历史学的“人类学”转向
尽管有西方学者将历史学的人类学转向追溯至年代,但根据英国史学家彼得·伯克的意见,历史学向人类学的明显转向出现于—年代。伯克自陈,从年代早期以来,他就阅读了大量的人类学论著,包括许多来自世界不同地方的田野工作报告。之所以爱读这些叙述,“部分是因为它们清楚地表明了人类生活方式、习俗、态度或心理的多样性”。这些方面,都被囊括在人类学(日常生活是其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xiaobobo.com/zdmj/24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