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得湖概况
乍得湖是非洲第四大湖,位于非洲中北部,乍得、喀麦隆、尼日尔和尼日利亚4国交界处,是一个国际湖泊。乍得在当地语言中意译为水,用作湖泊的名称,有“一片汪洋”的意思。乍得共和国的国名就是以这个湖名命名的。水源主要补给者为沙里河,占总补给量的2/3;其次有科马杜古约贝河、恩加达河、姆布利河和富尔贝韦尔河等注入。湖泊面积随季节变化,雨季时可达2.2万平方千米,旱季时可缩小一半以上,湖的海拔米;西部深,东部浅,平均深度1.5米,最大深度12米。水位年变幅0.6~0.9米。湖东部被水道隔成许多岛屿,较大的有库里岛、布都马岛等。湖中水产资源丰富,产河豚、鲶、虎形鱼等;湖滨多沼泽,长芦苇;沿湖为重要灌溉农业区。由于气候持续干旱,蒸发强烈,湖面正不断缩小。
乍得湖的形成
乍得湖是由大陆局部凹陷形成的,为第四纪古乍得海的残余,据地质学家们提供的研究报告指出,乍得湖发育在古老大陆上的一个原始盆地里。大约1万多年以前,乍得湖湖区是一个很大的内海地区。据考证,在过去的-年间,乍得湖曾三度扩大,最后一次发生在年前,当时的乍得湖水深多米,最大面积为30~40万平方公里,除了里海以外,比世界上所有的湖泊都要大。后来,地壳运动,沧桑变迁,内海悄悄地消失了,留下了今日的乍得湖。考古学家们还发现,在三四千年以前,乍得湖曾经同尼罗河是连在一起的,是尼罗河的河源之一。在盛水季节,湖水经常漫溢到尼日尔河的最大支流贝努埃河,一直通向大西洋。乍得湖同尼罗河、尼日尔河本来是相通的,后来由于地形变化,天长日久,出口河道泥沙淤塞,乍得湖与尼罗河、尼日尔河渐渐失去联系,尼日尔河同尼罗河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才使乍得湖演变成今天的“内陆湖泊”。在地质史上,乍得湖也经历过比现代还要干旱的时期,今天深入到湖里的沙丘岛弧,可以看到过去古乍得湖湖岸的遗址。
美图一
美图二
乍得湖居然是个淡水湖
乍得湖是一个内陆湖泊,然而湖水的含盐度只有千分之零点几,比东非各大湖泊的含盐度都低,湖区的西部和南部全是淡水,东部和北部也只是略带一点咸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这种现象感到迷惑不解,因而被传成许多神话或奇谈。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慢慢揭开其中的奥妙。原来,在乍得湖的东北部,有一个比它低得多的地面,这就是非洲大地上著名的博得累盆地。盆地最低处海拔是米,大量湖水通过地下路径源源不绝地往盆地渗流过去,水中的大量矿物质,包括各种盐类,在流动过程中,经过沙层的过滤,到达博得累盆地时已所剩无几了。
乍得湖和博得累盆地附近的地形图
乍得湖的消失
年时乍得湖面积为2.6万平方公里,自那以后的不到60年时间里,这座“著名大湖”的面积居然萎缩了90%。年时的普查数据只有不到平方公里,年是平方公里,如今则因为乍得湖流域极端恐怖武装“博科圣地”(BokoHaram)肆虐,连普查都难以进行了,但相信快速萎缩的轨迹并未改变。
乍得湖消失的原因
人们将乍得湖快速萎缩的原因归咎于用水量过多、注入乍得湖的河流上游兴修水库,以及气候变化和干旱天数增加等,周围植被的破坏和环境的恶化则是另一个“罪魁祸首”。乍得湖是国际湖泊,各国对于湖泊及流域用水缺乏统筹,也让问题变得雪上加霜。
乍得湖消失的影响
····
湖泊面积的快速萎缩自然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物多样性的毁灭。60年前乍得湖栖息着种鱼类,年渔产量高达20万吨,支撑着至少两万家大小渔业企业和个体户,周围则水草丰美,宜农宜牧。如今渔产量几可忽略不计,周围的农田和牧场也严重退化,约万沿湖居民处于“严重粮食不安全”状态,不少人被迫离开了乍得湖流域。
····
乍得湖的保护
上世纪80年代,流域各国成立了乍得湖流域委员会(laCommissiondubassindulacTchad),试图采取联合措施对抗乍得湖的“死亡”,年11月,委员会通过“气候恢复力行动计划”,承诺“将致力于兼顾流域居民生计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从而令乍得湖为区域粮食安全和减少贫困作出应有贡献”,但迄今这些计划都流于一纸空文,乍得湖还在萎缩,周围数百万人仍在挨饿,战祸则让他们雪上加霜——截止年1月乍得湖流域有万人因“博科圣地”之乱流离失所。
文字和图片整理自网络。
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