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乍得 >> 乍得政治 >> 得命同异想灭想,名句文身老住常
年4月1日周三
1、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
2、僧问曹山:『即心即佛即不问,如何是非心非佛?』山曰:『兔角不用无,牛角不用有。』。此语何解?兔角无,因不用故,但若用即是有,因在意识中,宛若空华;牛角有,即使不用,宛然存在,但溯其本源,本无,缘起性空故。此为离四有(有、无、非有非无,即有即无),绝百非也。
3、法尔如是,存在即是合理。因缘所生,自然有他的道理,不需要你去妄想执着,攀缘证明。
4、《庄子》: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5、六妙门,六即是一,因互摄故;六即使三十六,因互含故;当学会善巧方便,因病与药,针对不同的症状,如昏沉、散乱、妄想、邪念等,应用不同的妙门。
6、六妙门好的征兆:身安、心调、心静。
年4月2日周四
1、即心即佛,令亲证自心,了了见性;非心非佛,破执着情见。所谓一落文字,即是错误。若豁悟本心,是非顿息,不一向离,起绝言见;不一向即,起执指讥。若实亲证自宗,尚无能证智心,及所证妙理。岂况更有知解乎?
2、若圆教,即此尽情体露之法,有遮有表,非即非离,体用相收,理事无碍
3、盘山积曰:『心若无事,万法不生。意绝玄机,纤尘何立?道本无体,因体立名。道本无名,因名得号。若言即心即佛,今时未入玄机。若言非心非佛,犹是指踪极则。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
4、蕅益禅师:般若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古人云,若见诸相非相,即不见如来。又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眉毛在眼上。又般若偈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予翻偈云,若离色见我,离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乃至亦即亦离,不即不离,均成邪道。若善用之,则四句即成四门,门门皆可入道,故以佛顶喻如来藏。须知若喻若法,无不圆离四谤,圆具四门,方无过咎耳。
5、三障:烦恼障、所知障、业障。所谓烦恼障者,见惑、思惑也;所谓所知障者,不知圆成实性,诸法空相之理;所谓业障者,过往以来所造恶业,含藏在第八阿赖耶识中。
6、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所谓布施者,赠予也;所谓爱语者,善言也;所谓利行者,利益众生也;所谓同事者,和光同尘也。
年4月3日周五
1、黄檗曰:『诸佛与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以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即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
2、慧”是别境哦!怎么叫别境?我们普通人心理状态里头,没有得道以前,有思想、有妄念,没有智慧;悟道的时候有智慧。这个智慧是“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引用《中庸》的话,“不思而得”,不要去思考它,不要去研究它,一通百通、自然悟了。“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一点也不勉强,随时在道的境界里头。“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你们要注意!这个是“慧”的境界,慧的境界不是思想出来的。你说我打起坐来想出来、研究出来,那个是妄心哪,那正是妄心妄想。所以“慧”是别境,另外一种境界。
3、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所以悟道的人,第六识先空念头、空掉了;第七识就是因上转,初初悟道,得一个清净法身的境界。现清净法身容易,这是六祖讲的,“六七因上转”。你要想把身体也转化过来,肉体四大、心物一元都转变,把五根都转变有五神通了、起作用了,所以报身、化身的成就啊,五识同第八阿赖耶识要证到佛果以后才变得了啊!你看他老人家两句简单扼要的话,把唯识修持的道理(说明了),“六七因上转”。所以我们修净土念佛的也好、修禅的也好、修止观也好,初步的要想空转呢,转这个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清净、空转了,那么差不多了,第七识跟着转,所以“六七(是)因上转”。前五识、第八识,前五识我们不是讲过了吗?要到第八阿赖耶识转了,前五识才能转哦,很难哦!所以是“五八果上圆”哪!
4、第七识,是为末那识,是为意根,是为俱生我执。
5、佛一生下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个“我”来了,还是有“我”。所以难懂吧?所以修行之难吧?先要无我。后来的真我,是这个样子。但是这个真我是《涅槃经》上讲:常、乐、我、净,这个我。这个我是如来地境界、成佛了的境界的我。
6、一心:如来藏心:二门:心真如门(清净)、心生灭门(污染);三大:体,相,用;四信:根本真如,佛,法,僧;五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止观
7、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此义云何?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8、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应止观俱行。所谓虽念:诸法自性不生,而复即念:因缘和合,善恶之业,苦乐等报,不失不坏。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念:性不可得。
9、南怀瑾妙高峰顶路难寻,万转千回枉用心,偶傍清溪闲处立,一声啼鸟落花深。
10、印光大师也讲:“终日俗务纠缠,终日逍遥物外。”整天到晚给俗事缠着,但是这个心很洒脱很自在。这两句话,是令人回味无穷,讲的也是无住生
11、宗喀巴大师对轮回的解释:业果非空我非有。二无居士进一步说道:业果非有我非空。何也?业果非空者,一切皆是入幻存在,不可有断灭空;我非有者,本来无我,诸法空相,了无自性也;业果非有者,业亦无自性,如梦幻泡影;我非空者,常乐我净,圆明自性是谓我也。所谓一落文字,即落乖处,不可说,不可说矣。
12、不变随缘,因体起用;随缘不变,摄用归体;
年4月7日周二
1、《心地观经》:若无为是心,即名断见。若离心法,即名常见。永离二相,不着两边。如是悟者,名见真谛。悟真谛者,名为贤圣。
2、佛告大慧:我说宁取有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所谓“有无是二边,乃至心境界。净除彼境界,平等心寂灭。”
3、云开月现,妄消真显。既息诸缘,又不断灭。则此诸佛所传之心体,自然呈露。
4、真正的定,所谓做到无事,是于事无心,于心无事;这才真得到定了。
年4月8日周三
1、菏泽神会:我心本空寂,不觉妄念起。若觉妄念者,觉妄自俱灭,此则识心者。
2、黄檗禅师:唯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得,即心是佛。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於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
年4月10日周五
1、所谓以无念为宗。无念者,无妄想,念真如也。言其念者,真如之用。真如者,念之体。以是义故,立无念为宗。若见无念者,虽具见闻觉知而常空寂。
2、南怀瑾《中观与唯识》:飘空一叶沉沉坠,碾梦二轮冉冉忙。南怀瑾特别推崇此诗,人活于时间,不亡以待时尽也,犹如空中飘落的黄页,随缘分而飞舞,又奔赴死亡的重点;日月二轮,时光飞逝,犹如梦境,竹篮打水,空忙一场。
3、空假中三观,何谓中观?不执着于空,不执着于假有,空假双融,不生分别执着,不变随缘,此为“不二法门“”也。
4、色即是空者,空观也;空即是色者,假观也;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者,色空不二,是为中观也。
5、菩提本无树者,空观也;身是菩提树者,假观也;此二首皆有所偏执,二者合二为一,是为中观。不住无为者,空观也;不尽有为者,假观也;二者合二为一,是为中观。
6、心随万物转者,假观也;转处实能幽者,空观也。随缘识得性,不喜亦不忧,是为中观。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者,空观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假观也。二者兼融,是为中观。
8、法本法无法者,空观而已;无法法亦法者,假观也。今说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者,中观也。
年4月13日周一
1、世尊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叹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作礼而去。阿难问佛:『外道有何所证,而言得入?』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
2、色者,物质也;受想行识者,心灵也;识者,分别也,主观能认识的主体;色受想行者,我所认识对象也;
3、四大、五蕴:四大具称四大种,为宇宙间物质的基本因素,大者普遍义,种者因义。五蕴,为构成器世间与有情世间的质料,蕴者积聚义。我人的身心,前者是四大(色蕴)的组合,後者是受、想、行、识四蕴的组合,即所谓五蕴和合的生命体。
4、唯识学的基本理论,即所谓[万法唯识],唯识家以为,宇宙间一切法相(现象),全是识所变现,此即所谓[唯识无境]----境,就是宇宙万有的一切现象。这一切现象,非外在的真实存在,而是识所变现出来的。这叫做:[识所缘,唯识所变]。
5、三自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而三无性是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
6、六因四缘五果:①四缘者,亲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等无间者,次第也,如同多米罗骨牌,相续不断;所缘缘者,能所也,攀缘也。心法生起,要四缘具足;色法生起,只须因缘与增上缘两种缘。②六因者,亲因缘细分为俱有因、相应因、同类因、遍行因、异熟因,将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合并为能作因。
7、三性:分为善、不善、无记三种。三量:量是测量的标准,引伸为认识、知识,唯识学上立为心识缘境的量度准则。心识缘境,有三种量度,即现量、比量、非量。三境:八识缘境,能缘的是见分,所缘的是相分,此相分即是境。而此境就其性质、分为三种,即性境、独影境、带质境。三受:受是领纳作用,有苦、乐、舍三受,如加忧喜二受,就成为五受了。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8、[唯识五位],五位是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
9、十地,是修唯识行最後十个阶位,十地的名称是:
一.欢喜地:始入见道位,见证我法二空,能自利利他,生大欢喜,曰欢喜地。
二.离垢地:修行菩萨,在此地时,一切戒垢,无论粗细,尽皆远离,名离垢地。
三.发光地:此地菩萨,成就胜定,能发无边妙慧,曰发光地。
四.炎慧地:此地菩萨,得最胜定,以智慧火,烧灭烦恼薪,曰炎慧地。
五.极难胜地:此地菩萨,其根本智与後得智,互相违返----即根本智无分别,而後得智辨析世俗诸法则有分别,在此地使之融摄,此事甚难,故曰极难胜地。
六.现前地:此地菩萨,观诸法缘起,以胜智力,引发最胜般若现前,故曰现前地。
七.远行地:此地菩萨,修迥向方便及济拔方便,以已所作一切善法,回向广大菩提,此即大智;以种种方便九济拔众生,此即大悲。有此士悲智二种方便,故能远行,曰远行地。
八.不动地:此地菩萨,其根本无分别智,任运相续,不用加行力,亦能现前,不为一切烦恼、及一切境界所动,称不动地。
九.善慧地:此地菩萨,成就微妙四无碍智,此智慧微妙殊胜,故曰善慧地。
十.法云地:此地菩萨,总缘一切法智,具足自在,能藏众定慧功德,能隐覆无边惑障,犹如云荫作大法雨,称法云地。
10、唯识思想的要点,是否定可以做为客观外境的实在性,以建立万法唯识所变的理论,其理论基础可以下列三义说明:
一、世间万法,由根身以至器界,皆是「三能变识」之所变现,而第八阿赖耶识储藏的万法种子,实为万法的本源。
二、三能变识变现时,各各识体上变现出相、见二分,见分是能认识的主体,相分是所认识之境的影像,由见相二分的「能分别」与「所分别」,始有宇宙人生的存在。
三、宇宙人生,因相、见二分而显现,而相、见二分又皆为心识所变现,离此心识即无宇宙人生之存在,此所以成其万法唯识之义。
11、来我人根据自己见、闻、觉、知的活动,误认为有一个「实我」的存在,此即所谓「人我执」。并且对世间万有诸法执为实有,此即所谓「法我执」。而大乘佛教修行的要点,在转识成智,证得涅盘。要转识成智,须修我法二空观,证得我法二空,始能亲契真如。
12、唯识家所说的诸法无我,目的是在破除众生所执的外境诸法实有,以显示遍计所执之无实自性;但是对仗因托缘生起的依他起法,并不否定其「如幻假有」,不然,如何建立善恶因果业报差别?
13、如果有方分,可与六方相合,那么一个极微仍可分成六分,分后的极微仍可再分下去,如果是这样,则所谓极微者,是但有其名,并无此物,因为它根本不可能存在。故颂文说:「极微与六合,一应成六分。」
14、「未觉不能知,梦所见非有。」意思是说,在梦中没有觉醒的人,是不能知道身在梦中,所见的外境不是实有。必须到他觉醒之后,才知道适才是在做梦,梦中所见的都是幻境。而我们在醒着的时候,以无明蒙蔽,终日间昏昏昧昧,虚妄分别,和梦中没有差别,怎会知道一切是唯识变现,皆非实有呢?这要等到证得出世圣智——证得大觉位的佛果,以般若智光,照破无明,到那时有如梦中醒来,才知道生死迁流,虚妄执境,全是眼中幻翳,妄见空华,无一非假啊。
15、说唯识,是说各各有情所缘的境界,皆由自己之识所变,并不是说唯有自识,而无他识。基于此说,每个有情的活动,对自己、对其他有情,都是彼此互相增上的。例如你我对话,我听到你的声音,好像是听到外面的声尘之境,其实你的声音,只能作我耳识的疏所缘缘,我的耳识仗此疏所缘缘为本质,再从我自己的识上,变出一个相分声境为亲所缘缘。所以一切有情,虽然受到善知识或恶知识的言教,但他们亲所受的,仍是自识之所变。再如「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世尊在华严会上演说妙法,诸大声闻如盲如聋,不解一字,由此可见耳识所闻纵然完全一样,意识所领会的则各不相同,如果所听的声音是实境,怎会各人领会的全不一样?
.4.14周二
1、佛教三时:小乘我空法有→般若诸法皆空→三自性三无性;
2、那烂陀寺戒贤→玄奘→慈恩寺窥基(三车法师)
3、识之起现行,必待四缘俱备。四缘者,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4、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名为无生。
5、识为一种功能,此功能未发生作用、於潜在状态时,不称识而称种子;其发生作用——即起现行时,不称种子而称识。
6、古德有偈曰:[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三法(种子、现行、熏习)辗转,因果同时。
7、所谓唯识,即简去心外诸法,择取识心。这是遮简迷情、外界有实我实法的存在,表显内界识心的真性法相。换句话说,唯识宗立论,以我人心识之外的万有现象,皆是由我人心识自体所变现而来,亦即由第八阿赖耶识中之种子所变生,故除心识之外,万有现象皆非实在。因此说‘唯识无境;或自万有现象自识所变一面来说,称为‘唯识所变。
8、唯识三十颂的主旨,在于说明心识之外,没有固定的实我,也没有固定的实法。
9、我法二字,只是名言假设,只有假名,没有实体,佛菩萨为说法度生,假借名言,来施其教化,这就是‘由假说我法。
年4月15日周三
1、防止自杀的咒子:大千世界,无挂无碍。自去自来,自由自在。要生便生,莫找替代。
2、见分是能缘虑的作用,相分是所缘虑的境相。唯识宗立论,以为宇宙万法,皆内识之所变现,故所谓相分,是第八识的色法种子——所谓相分色所变现的境相。相分是色法,概括世间的一切物质现象;见分是心法,有缘虑作用,是认识的主体。不过此见分与相分,都是识体之所变现,摄物归心,所以成其唯识。
3、唯识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4、器界是有情共业所感,根身是有情别业所感。
5、阿赖耶识的“两类三法。两类是指‘执受和‘处,三法即种子、根身、器界。
6、遍行者,周遍起行也。心若生时,此五心所相应俱起。它通于一切识——八识心王;一切性——善、恶、无记;一切时——过去、未来、现在;一切地——三界九地,故有遍行之名。
7、触心所:触是接触,是根、境、识三者的接触,故又称三和。
8、作意心所:作意即是注意,它的作用就是使心生起警觉,令缘其境,这就是生心动念之始。
9、受心所:受是领纳、感受。
10、想心所:想是心识构画的名言概念,成唯识论曰:‘谓于境取相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所谓取相,是于所缘种种境上,构画名言。如缘树时,计较此非花非草,而是树。
11、思心所:思是意志作用,思以审虑思、决定思、动发胜思三思之后,则善恶之念已经形成,而付之于行动,已不能中止了。
12、三受:苦受、乐受、舍受;三性:善、恶、无记
13、第七识恒常执持第八识见分为‘我,而思量计度的作用,只是第七识见分的行相。但以第七识的体性微细难知,所以‘以用显体以思量为其体性
14、五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15、三界九地,即欲界的五趣杂居地,色界的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
16、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和化生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
17、意识与前五识任何一识俱起,同缘外境,发生了别作用时,顺次生起的五种心念: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染净心、等流心。
18、欲所缘者为所乐境,胜解所缘者为决定境,念所缘者为曾所习境,定所缘者为所观境,慧则于四境拣择为性。
19、何谓善,随顺法理,于此世他世顺益于自他者,谓之善;反之,于此世他世损害于自他者,名不善。
20、惭心所:惭者羞恶之心,是自我人格的尊重,做了坏事内心感到羞耻;愧者廉耻之心,尊重世间舆论,耻于自己过失,即做了坏事无颜见人曰愧。
21、贪以染著为性,著即执著,执著于我及我所,对于财色杖位固持不释,障蔽无贪之心,起惑造业,堕于三有,承受苦报。
22、嗔是对三苦及造成三苦之因生恚恨心,能令身心恼热,对家人眷属,一切众生,轻则诟骂,重则损害他命,甚至于伐城伐国,喋血千里,莫不由嗔心而起。
23、三苦者,苦苦,坏苦,行苦,从苦的原因来说;苦苦者,饥饿疼痛也;坏苦者,没有不散之筵席也;行苦者,无常之变动不拘也。八苦者,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
24、五恶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25、乔心所:乔者骄傲,由于得到世间名利而骄慢自大
26、掉举心所:掉举是心不安静,妄动浮燥,障碍禅定;
27、昏沉心所:昏沉是昏懵沉醉,迷□不明,障碍轻安和智慧。
28、失念心所:失念即是遗忘,心意散乱,对于所修善法不能明记。
29、不定心所:六位心所的第六位,有四种,曰悔、眠、寻、伺。称不定者,意谓于识、性(善、恶、无记。)界(欲、色、无色三界。)都不确定。无法记别。
30、境缘:眼根触对色境而生眼识,境为识之所缘缘
31、三世二重因果:过去的因(无明、行),造成现在的果(识,名色,六入,触,受),现在的因(爱、取、有)又造成未来的果(生,老死)
32、在三自性中,以依他起性为中心。诸法皆仗因托缘而起,有情于此因缘和合的假法上,若执著计较,认为是实我、实法,就是遍计所执性;有情在依他起的假法上,了知诸法缘起,‘缘起性空,诸法皆无实性,这就是圆成实性。
33、遍计所执性:凡夫之妄情,周遍计度种种因缘生起之诸法,执取为实有,曰遍计所执性。
34、十八界者:六尘界(所缘界)+六根界(能缘界)+六识界(能所会和)
35、十二处:六根+六尘
36、依他起性:依他起之‘他,指因缘而言。即依因缘而生起之万法,曰依他起性。
37、圆成实性:此为空烦恼、所知二障而显的真理,亦即诸法真实的体性。此亦名真如、实相、法界、法性、皆同体而异名,为圆满成就诸法功德之实性,故名圆成实性。
38、唯识宗立三自性三无性,目的在于显示非空非有的‘唯识中道。而唯识中道的理论根据,系建立在辩中边论两首颂上。颂文是:[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
39、我法非有,空识非无,离有离无,故契中道。
40、遍计所执性:情有故非空,理有故非无;依他起性,如幻故非有,假有故非空;圆成实性,真空故非有,妙有故非空。
年4月16日周四
1、善男子!「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以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
2、二障:烦恼障和所知障。所谓烦恼障,见惑和思惑;所谓所知障,事障(取境)和理障(法爱);
3、何谓缘起?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是为:诸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
4、何谓真如?真如,真者真实,如者如常,此为遍布于宇宙间真实之本体,也即是事物的真实相状、或真实性质。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其真实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
5、中观论有偈子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不能证涅槃。]此为借假修真,不可妄执为断灭空,而因在世俗谛中间,显示第一义谛。
6、称胜义谛者,胜谓殊胜,义有二种,一者境界名义,二者道理名义。谛者实义,是‘事如实事,理如实理。理事不谬,名之为谛。
7、真如本来是依缘起观而建立,以一切法待缘而生,无独立的自性,故曰性空,亦称空性。空性是诸法的本质,为本来如此,不增不减的理体。故真如是静态的、客体的、遍存于一切有的‘真理。是以空宗以诸法空相为真如,有宗以圆成实性为真如。华严宗依据性起说,主张‘本体即现象,即真如本为万法,万法本为真如。中国真常唯心系的宗派,以大乘起信论标示一心开二门:[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又谓:[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这样,真如就不仅是客体性的、静态的理体,亦是主体性的,动态的事用。成为‘不生不灭离言说相离名字相而能生万法之体了。
8、二取,是能取、所取。
9、四寻思观:名寻思、义寻思、自性寻思、差别寻思;名者一切事物的名称,在事物名称上去推求观察,则知所谓名者不过是假名施设;义者,依名而诠诸法之体相,如山河大地,人牛马羊,十二处、十八界等,这些色心诸法,皆是因缘和合、一时假有,亦即是唯识所变,虚幻不实;自性者,诸法各自之体性。有为色心诸法,皆是仗因托缘,唯识所现,离识非有。由是寻思,悟知诸法名义,自性皆空;差别者,名与义上的差别相。名之差别,如一言多言;相之差别,如长短方圆,善恶美丑,一一法上,各有差别,而此差别,皆假有实无。由此寻思,悟知诸法名、义、自性云者,只是假有实空。
10、四如实智:于加行位中,继四寻思观后的观行,是四如实智。即以前之四寻思观所推求的假有实无为因,再加以印可决定的观法。由此可知,‘所取的名、义、自性、差别等,固然是离识非有,即是‘能取之识也是了不可得,如此空掉能取所取,即名‘四如实智:
11、四善根:暖、顶、忍、世第一法。暖者,善根入火,能烧烦恼诸薪;顶者,此善根乃动摇不安定之善根(即动善根)中最为殊胜者,恰如人之顶;忍者,于此位能忍而不退堕恶趣,故称忍法;此善根于有漏世间系最胜,故称世第一法。
12、而在此通达位,不但所取之境空,能取之心空,即能观之智亦空。而实证此二空境界之智,就是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是诸智的根本,故又名根本智。
13、阿赖耶识摄持无漏有漏种子,修唯识行,以修持熏习力,舍有漏种子转为清净种子,至见道位,证二空真如。转染成净后的阿赖耶识,即转舍虚妄的识心,变为清净的智心。
年4月18日
1、一心,即如来藏心。万法源出于此,包摄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二门,指心真如门(清净)和心生灭门(污染)。心真如门有离言、依言两种;心生灭门分流转、还灭二门。三大,谓体大、相大、用大。“体”即本体,又名真如,于中一切法平等,不增不减;“相”即形相,又名如来藏,具有无量善性功德;“用”即功用,谓由此产生一切善因善果,为修证菩提妙觉之所由。四信,指相信根本真如和佛、法、僧三宝。五行,即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止观五种德行。
2、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所言空者:从昔以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乃至总说,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所言不空者:已显法体空无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故名不空。亦无有相可取,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
3、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
4、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5、所言灭者:唯心相灭,非心体灭。如风依水而有动相,若水灭者,则风相断绝,无所依止;以水不灭,风相相续。唯风灭故,动相随灭,非是水灭。此说否定了“断灭空”,倘若断灭空,则是绝望的死水,吹不起半点涟漪。而事实是,风动则波起也。
6、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
7、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
8、真如法身自体不空,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9、染法、净法皆悉相待,无有自相可说。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有非无,毕竟不可说相。而有言说者:当知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说引导众生。其旨趣者,皆为离念,归于真如。以念一切法,令心生灭,不入实智故。
10、菩萨发心相者,有三种心微细之相。云何为三?一者、真心:无分别故;二者、方便心:自然遍行利益众生故;三者、业识心:微细起灭故。
11、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云何随顺?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双现前故。
12、如何修习止?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既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
13、行者常应智慧观察,勿令此心堕于邪网。当勤正念,不取不著,则能远离是诸业障
14、如何修习观?修习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一切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惚如梦;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于云,忽尔而起。应观: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净,种种秽污,无一可乐。
15、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应止观俱行。所谓虽念:诸法自性不生,而复即念:因缘和合,善恶之业,苦乐等报,不失不坏。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念:性不可得。
年4月26日周日
1、形而下来说,我是随时变化;形而上来说,我是不生不灭。空假中三观来说,我本假有,本来无我;我本真有,确有现象;不二法门,法尔如是。故庄子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黄檗曰:『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覩精明本体。但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於虚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故学道人,唯认见闻觉知施为动作。空却见闻觉知,即心路绝,无入处。但於见闻觉知处认本心。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於见闻觉知上起见解,亦莫於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住不着。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3、紫阳有句云:一物含见闻觉知,盖诸尘境显其机。灵常一物尚非有,四者凭何作所依。
4、遂示颂曰:『嗟见今时学道流,千千万万认门头。恰似入京朝圣主,只到潼关即便休。』
5、傅大士曰:『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要知佛生处,只这语声是。』
6、三峰藏曰:『有一队不唧溜汉,闻得个念佛是谁?却用了些痴工夫。忽地认得个昭昭灵灵,无形无相,有识有知的,便道是了是了。这个便是本性,便是父母未生前面目。便是临济赤肉团上真人,常在而不死者。便是四大有相中的无相者。又引证在眼为见,在耳为闻等语。便道生亦不妨碍,死亦不妨碍了也。若此便是,祖师为什么又说: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楞严经》中观河之见,既是究竟,又何说个见不能及?为何这昭昭灵灵的一向在驴胎马腹中寄身,镬汤炉炭里吃苦?痴瞎汉!参禅毕竟不是这个道理。若这个便是,那个不晓得,虚灵不昧的是心。我五六岁念朱子大学注时,早已彻晤了也,何以弄到今日?痴瞎汉!何不再究取看!』
7、宇宙万有生命的现象,都是因缘集合而生,其中并无一个能主者的作用,缘生而起,缘尽而散,而宇宙生命最高(或最终、最初)的功能,是心物同体的;从体上来说,他是以空为体的;从相上来说,他以宇宙万有之相状为相的;从用上来说,宇宙万有一切的作用,都是他的起用。从此节节求进,层层剖析,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达到身心宇宙,寂然不动的如如一体,不住于有,不落在空,便可证得宇宙人生的最初究竟。释迦又另命名它为“真如”、或“涅槃自性”、或“如来藏性”;“如来”,从广义的说,便是宇宙生命本体的别名。
8、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
年5月2日周二于古北口
1、所谓行舍,舍掉散乱、掉举、昏沉,得自在清净也。这种舍其实是一种放下执着。
2、五蕴只是现象,只是因果相续的过程,只是无穷无尽的缘起状态。而缘起并不是客观的实有,佛陀认为:‘缘起即是实相——是主客一如的状态。换句话说,缘起即是认识论上的现象,离开了认识的世界,即无万象可言。所以离开了主观,即无客观。
3、一切法都是仗因托缘——许多因素条件的组合,都是生灭变异的有为法。所以世间没有永恒不变事物——此即所以无常;也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此即所以无我。无常与无我,就是五蕴世间的实相。
4、对于世间物质现象,当正确思维,观察一切物质现象的变化无常。如正确并如实的知道这一点,就断除了对于世间一切物质现象的欲望与贪爱;对世间物质现象的欲望与贪爱断除了,精神上也就得到了解脱。
5、以缘起的观点,没有一个创造世界的造物主----大梵天王;以缘起的观点,没有一个永恒存在的神我----阿特曼;以缘起的观点,世间万法皆无常;以缘起的观点,有因有缘必然生果,并且是因果相续。
6、色蕴之色,有三种界说,一曰‘质碍,二曰‘方所示现,三曰‘变坏。所谓质碍者,瓶子装水能装满,不能再装别的了;所谓示现,有长宽高的体积;所谓变坏,成住坏空的道理;
7、云何为色?色境的色眼识所对之境,指显色、形色、表色三种色。所谓显色,青黄赤白;所谓形色,长短高低;所谓表色,行住坐卧,伸屈取舍。另有无表色:没有办法表达,比如物理学所说的电子、原子分析到最后,它真有物质可以拿到吗?没有,但是它有这个作用,科学上叫功能,它接近于抽象,没有形态的,甚至我们的思想观念,也有这么一个作用,这都属于无表色,没有办法用一个实际的东西表示出来。
8、云何声,谓耳之境,执受大种因声,非执受大种因声,俱大种因声。所谓执受大种因声,内声也,如放屁、说话;所谓非执受大种因声,外声也,如水流风鸣;俱大种因声,内外声也,如弹奏乐器。
9、云何香,谓鼻之境,好香、恶香、平等香等。所谓好香,顺益也,如檀香、香水;所谓恶香,拂逆之香如臭屁;所谓平等香,无所损益,如空气之无味;
10、云何味,谓舌之境,甘、酸、碱、辛、苦、淡等。
11、云何触一分,谓身之境,除大种,谓滑性、涩性、重性、轻性、冷饥渴等
12、何谓无表色?意识所对,如记忆、幻想等;
13、若说地、水、火、风(事实上指的是坚、湿、暖、动)是极微之性,则极微即是四大之相。
14、唯物论,一言以蔽之:上帝非有,灵魂绝无。
15、五蕴聚合说是以缘起为基础,五蕴是生灭的有为法,所以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16、一切有部沿袭此说,故说‘我空法有,并谓‘法体实有,三世恒有。所以《俱舍论钞》中称:‘世界成即聚亦不增,坏即散极微亦不减。
17、外道、小乘以极微为实在,为色法的基本质料;大乘佛教以极微为假法,根本不能成立。即:极微不存在论。
18、大乘佛教空、有二宗,都不承认极微有实体。空宗以‘缘起性空立论,法性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皆属空性,何来实体?有宗以‘万法唯识、识外无境立论,一切现象都是种子变现,因缘假合,不容有实体的质点。
19、非有之有,称为妙有;非空之空,称为真空。真空不是虚无,妙有不是实有。
20、云何受蕴,受有三种,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谓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起爱为业。
21、云何想蕴,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相当于现代心理学上知、情、意的知,也就是俗说的‘观念或‘概念
22、但触的作用只是‘三和的接触,所谓‘触境为性。作意的作用只是引起心识的注意,所谓‘警心为性。
23、行蕴中的‘行字,有迁流、变化、造作的意思。分为身行、语行、意行。所谓意行,思也。何等谓思?谓于心造作业为体,于善不善无记品中,役心为业。思有三个过程,曰审虑思、决定思、动发胜思。
24、‘触谓三和,分别变异,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为业。谓根、境、识,更相随顺,故名三和。论文的意思是:根、境交涉,识必俱起,根为识之所依,境为识之所取,三者和合,可以使心、心所同缘一境,并由此产生受、想、思的心理活动。
25、云何作意,谓令心发悟为性,令心心法现前警动,是忆念义,任持攀缘为业。
26、《成唯识论》曰:‘谓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故思的自性,只是造作,以其造作的力用与心相应,使心于种种善恶境,作出种种善恶的业用,这即是身、口、意三业中的的意业。
27、别境者,以此五心所所缘之境,各别不同,非如遍行同缘一境。欲所缘者为所乐境,胜解所缘者为决定境,念所缘者为曾所习境,定所缘者为所观境,慧则于四境拣择为性。
28、定:《识论》曰:‘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令心专注是心力恒时凝聚,不随所缘流散,故心力专注是其自性,由心定之故,明智即生,此即其业用。散乱之心,不能生定,亦无所依之智。
29、慧:《识论》曰:‘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简择是比量智,于一切所知境界,简择其得失,而推度决定,故简择即慧之自性,由拣择而除掉疑惑,即是慧的业用。
30、于此世他世顺益于自他者,谓之善;反之,于此世他世损害于自他者,名不善。
31、云何行舍,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为性,对治掉举,静住为业。
32、云何不害,于诸有情不为损恼,无嗔为性,能对治害,悲愍为业。不害是损恼有情之害的反面,无嗔是慈,予众生以乐;不害是悲,拔众生以苦。
33、寻与伺,是依思心所与慧心所分位假立,本身没有实体。
34、不相应行有下列三义:不相应行无缘虑的作用,故不与心、心所相应。不相应行无质碍的作用,故不与色法相应。不相应行是生灭变异之法,也不与无为法相应。
35、不相应行有二十四种:得、命、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得命同异想灭想);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无常(名句文生住老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流转定异相应速),次第、时、方、数、和合性、不和合性(次第时方数二和)。
36、识者心之异名,是了别的意思。心对所缘之境的了别,名之为识。
37、唯识宗将一心析为八识者,无非是破遣我人‘实我的执著。原来我人通常执著于实我实法,把宇宙万有视为实体,因此我人说到‘心时,把心视为一个整体的东西存在。唯识家为对治此等观念,乃以分析的方法,解析此心为八,以此心不是一个整体的东西,来破遣‘实我的执著。
38、心识的思考模式有三种,称为三分别,即:自性分别:此是以寻或伺心所为体,直接认识所对之境的直觉作用。计度分别:此是与意识相应,以慧心所为体的判断推理作用。随念分别:此是与意识相应,以念心所为体,而能明记过去经历之事的追想记忆作用。
39、三科,指的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是佛经上对于宇宙万有,广略不同的分类方法。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十二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十八界即是六根、六尘之外,再加上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40、十二处是自五蕴开展而来的,这是将受、想、行、识四蕴归纳为一个半——六根中的意根,和六尘中法尘的一半(另一半属色法),属于心法;而将色蕴开展为十个半——即六根中眼、耳、鼻、舌、身五根,和六尘中色、声、香、味、触五尘,再加法尘的一半,合称十二处。
41、无为,指的是无为法。为者因缘造作之义,无因缘造作之法,曰无为法。换句话说,无生住异灭四相之法,曰无为法
42、蕴、处、界诸法,全是因缘造作的有为法,也全是生灭变异之法。生灭变异之法是诸法的现象,而不生不灭的无为法就是诸法的法性。事实上,无为法是有为法的体性,有为法即无为法的相用,并不是离开有为别有无为,也不是离开无为别有有为。这法性与法相之间,如波与水,非一非异。
43、绝待真理是‘语言道断、心行处灭的境界,真如一名亦是假立,何得说名为六?其实这只是一种方便施设,藉著语言文字,显示其相而已。
44、真如无为:六无为中,前五种是或约其因来说,或约其用来说,只是方便譬喻,唯有真如无为才是诸法的法性、实相。《成唯识论》卷二曰:‘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真如是诸法的实性,诸法如波,此姓如水,诸法如绳,此性如麻,诸法离此则无自体;此离诸法则无自相,故此实性与诸法不一不异。
45、无为法六种,即前面所说的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想受灭真如)
年5月3日周日
1、唯识学,文如钩锁,义如连环,字包千训,言含万象。
2、盖『识』乃『我』之用。『我』乃『识』之体。认用为体,岂非错了。当於不识一切之时,亦无认识之认,唯有『此我』。历历孤明,此则本来之真人也。
3、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金刚力士者。以何义故,一切众生,不能得见?”
佛言:“善男子!譬如色法,中有青黄赤白长短质像,盲者不见,虽复不见,亦不得言,无青黄赤白长短质像。何以故?盲中不見。有目见故。佛性亦尔。一切众生,虽不能见。十住菩萨,见少分故。如来全见。十住菩萨,所见佛性,如夜见色。如来所见,如昼见色。善男子!如眼肤翳,见色不了。有善良医而为治之。以药力故,得了了见。十住菩萨,亦复如是,虽见佛性,不能明了。以首楞严三昧力故,得能明了。善男子!若有人见一切诸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见非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如是之人,不见佛性。一切者名为生死。非一切者名为三宝。声闻缘觉,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非一切法,亦见无常无我无乐无净。以是义故,不见佛性。十住菩萨,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非一切法,分见常乐我净。以是义故,十分之中,得见一分。诸佛世尊,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非一切法,见常乐我净。以是义故,见於佛性,如观掌中庵摩勒果。以是义故,首楞严定,名为毕竟。善男子!譬如初月,虽不可见,不得言无,佛性亦尔。一切凡夫,虽不得见,亦不得言,无佛性也。”
年5月7日周四
1、弟子问:“什么是修行?”
达摩说:“离一切相,即是修行。”
弟子问:“什么是道?”
达摩说:“令心寂灭,即是道。”
弟子问:“什么是涅槃?”
达摩说:“一念不生,即是涅槃。”
弟子问:“什么是彼岸?”
达摩说:“无心之处,即为彼岸。”
弟子问:“什么是此岸?”
达摩说:“心生妄想,则是此岸。”
弟子问:“此岸彼岸就在心中?”
达摩说:“执迷之时,有此岸与彼岸,开悟之后,便无此岸彼岸分别。”
弟子问:“为何无此岸彼岸分别?”
达摩说:“众生置身于此岸,开悟者的心不在此岸,也不住彼岸。如果心中还有彼岸此岸,他的心不在禅定中。
2、始从乍得正比量理,相当於破本参,教下谓之开大圆解。审知个事。退一万步说,知有悟门。於焉直入重关,趣斯道也,即曹山祖师所谓:『就体消停得力迟』也。
迨到达念念相应之际,亦即直透重关之时,即天童颂云:『坐断十方犹点额。』净土宗云:『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要透重关,即所谓破末后牢关。这层关隘,虽是坦途,然犹处在羊肠鸟道中时,煞是崔巍峥嵘。於此,天童颂曰:『密移一步看飞龙。』《洞上古辙》引句:『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
此际不可用力而入。须是不用方便权巧,丝毫彩画犹属级细的世间产物,有相的力。但必须声明,真疑,生死切心的真疑,疑不堕尔识,故必须除外,盖此生死切心的真疑,创始初参之日,已非世间之所有也。
4、佛所说的中心宗旨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真空是说智慧成就,实相般若,是体,是说空的。故金刚经说的是实相般若,摄用归体。“如如不动”是说实相般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方便般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境界般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也是说的实相般若,即体,作用一古脑儿扫个精光,不取用,只取体,是实相般若。这当下即是处,一念不生处,无人相、无我相、无寿者相、无时间观念、也无空间观念。
年5月12日周二
1、《起信论》曰:『菩提之法,无色相可见。而有见色相者,唯是随染业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无可见故。』所谓“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道题非可眼见,然佛眼能见之,然此佛眼所见,非眼识所见也。
2、佛性普遍,无问凡圣。但自身中体会真一,何用外觅?昼夜深思,内心自证。
3、为什么宇宙间一切法都是“不生亦不灭”的呢?因为: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4、 《中论》所以说明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主要是在破斥外道。青目释说:“诸论师种种说生相,或谓因果一,或谓因果异,或谓因中先有果,或谓因中先无果,或谓自体生,或谓从他生,或谓共生,或谓有生,或谓无生。”外道因为不知诸法虚妄,执着诸法是实有,所以才来找寻诸法的生处,说诸法是从自生、从他生、从自他和合共生,或说无因而生。但经过了前面的论证,这四生都是不可能的。如此,就可以破除了诸法有实体生的谬计,而进入佛教所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毕竟是空的。我们现见的诸法,是没有实体的,是性空缘起,如幻如化,虚假不实的,岂可执为实有?
5、 先来说诸法不可能自生的原因。自生,也就是从自己生——依着自体而产生。这为什么不可能呢?因为:(一)凡是生,必然有能生和所生,诸法如果有生,便是被生的,由一能生者所生,怎么可能是自生呢?所以,说诸法能自生,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二)诸法如果有生,便是表示,诸法在未生之前,根本就不存在;不存在,哪来自体而可以生法呢?(三)所以,如果说,诸法是自生,则诸法必须先有自体,然后再依此自体来产生诸法。可是,诸法既然已有了自体,便表示诸法已经存在了,如此,又何必再生呢?生,必须是从无而有——本来没有的,现在有了,这才叫做生。因此,可以说:凡是生的,就不可能从自生;生即不自,自即不生。(四)诸法如果自生,就不必有其他条件,而无须其他条件,那么诸法便可以生后又生,生生不息;而实际上,诸法并不曾如此。否则,就有无穷生的过失。
6、《左传》引用周谚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这则春秋时代的典故说明:没有璧玉这种珍宝,就不会有别人对他的攻击,一旦拥有,就会遭致别人的危害。同样,在拥有甚深难得的佛法如意宝——般若法门时,也会如此。
7、所谓修行,就是修正想念行为,由明心见性而存心养性,做到瞬有存、息有养,倘若强自压抑,使心念不起就成了自缚了。只要能保持一种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心怀,一切二边、取舍、追逐、攀缘所派生的烦恼,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
8、庄子: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9、心,必须具备四缘才能生起:一因缘,是心的种子;二所缘缘,即所缘的境界,有境界作为依附,心法才能生起;三等无间缘,指心的前念、后念,次第生起,无有无间,前念的消失为后念的产生起开导作用,所以心念的相续,后念以前念为等无间缘;四增上缘,指其他的辅助条件。物质则由二缘生:一因缘,物质现象的生起各有种子作为亲因;二增上缘,
10、境、行、果,它总括了佛法的整个内容,因此可以说此经是一部佛法概要书。佛法修行的主旨首先是对境应该建立正确的认识--求真(认识论),随之产生正确的行为--求善(伦理学),然后产生美满的结果--求美(美学)。这个过程就是真、善、美的过程,也是修学整个佛法的过程。
11、奘公留学印度十七载,从戒贤论师听授《瑜伽师地论》三遍,当然学过本经
12、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13、“经”,梵语修多罗,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契经,具有契理、契机之义,上契诸佛所证的实相道理,故名契理;下契众生根机,故名契机。
14、东晋道安大师根据佛经的组织结构,用三分去判摄一切经典,这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年5月18日周一
1、《金翅鸟飞空经》云:『真心无边中,无表里,无方所。若以执着妄念而觅自性之真面,无异雁群之飞寻天际,终不可得。不可得者,自性仍无变无增,如是而已。如此真心,一切众生,无量劫来,本来刹那未离。特众生不自认知耳。一刹那间,认知此理,即如是住。勿动着,勿外驰,亦勿分别,自然而住。』
2、大慧曰:『此事如青天白日,皎然清净。
3、古人道平常心是道。你十二时放光动地,不自觉知,向外驰求,转疏转远
4、佛说这每一个动作,过程都是无主宰的,没有一个人给你做主的,也不是上帝,也不是鬼,也不是神,也不是阎王,也不是菩萨;非自然,不是空洞自然而来的,它有物理的作用,有科学性的。因为无主宰,非自然,所以叫缘起,缘生,因缘所生;性空,它的本性体空,没有实在的东西,也叫性空缘起。所以佛有个偈子:“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一切皆是缘生性空,性空缘起。
5、神照本如法师(宋天台宗山家派四明知礼禅师之法嗣)有一首悟道偈:“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所谓“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头头非取舍,处处勿乖张,烦恼即菩提。不可执着于外境,不可执着于内心,任运自然,不着相,即有些许菩提滋味。
6、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一切万法唯识,皆是如来藏性的法体所显现。
7、牧牛”之关键有二:一是觉,二是断相续心。断相续心并不是通过压制念头来断——事实上也压不住,宗门中把这种落在二边的对治性的用功夫方法,比作“以石压草”,终究是劳而无功的。正确的用功方法是,面对每一个念头,不管是善念还是恶念,只需看住它就行了,不必起心对治。只要觉悟了,恶念自然不得相续。先圣云:“瞥起是病,不续是药。不怕念起,唯恐觉迟。”
.5.25周一
1、知见立知,是无明本?什么叫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2、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於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3、谛闲大师:本觉之体,非有相,非无相,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正恁么时,唯有灵光独耀,智与理冥,如孤月圆明,晴虚独朗。
4、问曹山:明月当头时如何?山曰:犹是阶下汉。曰:请师接上阶。山曰:月落后相见。
5、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净土法门,古往今来人们所倚重。
6、《教观纲宗》讲:“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所以在闻思之后,要实修。修就是既要有哲学的理论,又要有科学的实践,因为佛教既是哲学又是科学,同时,它既非哲学又非科学。
7、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入门,所谓大空是指认识一切诸法都是空无自性的;无相指真如、涅盘,认识到真理是无差别的,那么就进入了无相的境界;无愿,是指无所追求,即对世间的五欲之乐都不贪着,不追求,舍弃种种欲望而达到无愿的目的,是为解脱之本。欲证得涅般,须先有此三个认识,这就是“看破、放下、自在”。、
8、如来见一切法平等平等,虽然懂得事物的好坏,但不会执著、取舍。众生若能不执著取舍,反过来,物就能被我们的心所转。心能转物与心被物转的关键在于心是否有执著。众生与佛的区别就在这里。
9、在修道过程中,不论是来自生活上的艰苦,还是环境上的恶劣,乃至人为的谩骂、毁谤等,都能泰然处之。他们认为这些都是假名不实在,把逆境不当作一回事。
10、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不可执着于法,执着于手指,而要通过这个工具,具备实证,成就佛道。
11、有为、无为的概念不是真理,概念只是一种认识真理的工具而已,让我们不要去执著概念,纯粹是理论的说明。要体察到佛陀言教乃是假名安立的,不再执著名相概念,从而证得诸法实相。
12、八种妄想分别:一、自性分别,二、差别分别,三、总执分别,四、我分别,五、我所分别,六、爱分别,七、非爱分别,八、俱相违分别、
13、人人尽说清闲好,谁肯逢闲闲此身?不是逢闲闲不得,清闲岂是等闲人?
14、胜义谛是内智所证,无相所行,绝诸表示,不可言说、息诸诤论的,所以胜义谛超过一切寻思;而寻思所行所能得到的只是展转所证、有相境界、言说境界、表示境界,诤论境界,所以说寻思不能证得胜义谛,所以说胜义谛超寻思所行相。
15、以三支比量,善巧说法:
宗:胜义谛与诸行相非一非异
因:是一则犯三过;是异则犯五过等
喻:如螺贝等十喻
16、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17、学习教理也是一种慧,但这种慧是没有定的慧,是一种狂慧,根本没有力量。当情绪发起,烦恼产生时,一点作用都发挥不出来,无法使心安静下来,所学的教理派不上用场。就算多少能用得上,但力量不大。所以要勤修止观,由定发出的慧才有力量证得无漏智慧,见到胜义谛,这样才可以永远得到解脱。
年5月27日周三
1、十二处,处,是生长义,指六根和六尘。六根为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尘是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由六根和六尘和合的十二处,像大地生长万物一样,能引生心、心所法。
2、五蕴,指色、受、想、行、识五种。
3、食有四食(断除四时):一、段食,指每日三餐的饮食。二、触食,优美的生存环境。三、思食:生存的意欲和愿望。四、识食,指执持有情生命体的阿赖耶识。四食维护着有情现世的生存和未来的延续。
4、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5、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6、六善巧: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食、四谛
7、三十七道品,是四念住、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8、八圣道又名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9、三遍义指真如、胜义、法无我性,这三义在蕴、处、界中是普遍的,因此叫三遍义。胜义谛具备真实不虚、如如不动的特点,故名真如;胜义谛是圣人胜智所缘的境界,所以叫胜义;又胜义谛是行者通达一切法无我之时所显示的境界,据这一点又叫法无我性。胜义谛还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不二法门、般若、涅盘、佛性、法性、空、圆觉、法界等多种名称。
10、胜义谛也像虚空那样,无相、无分别、无变异、遍一切一味相。
11、三相是: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如本经《一切法相品》说: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乃至随起言说;云何诸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蕴;云何诸法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
12、一切法无性空是密意,如言执义,就会堕入无见及无相见的恶趣空中。
13、认识诸法空有,当从三性中去观察,三性中遍计所执性非有,依他起性缘起假有,圆成实性真实有。所以对于佛陀的一切无性教,要依三性三无性去理解,不可一概遍执为空无。
14、学了半天,不要死守那个文字言句,讲文字要活泼生动,要变成一个活的屏幕出来。
年5月29日周五
1、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2、奢摩他和毗婆舍那是禅修的两种方法:舍摩他是修止,毗婆舍那是修观...
年6月2日周二
1、譬如初月,虽不可见,不可言无。佛性亦尔。一切凡夫,虽不得见,亦不得言无佛性也。此佛性之常乐我净,不可沦入断灭见的边见之中,当有佛性确实存在。
2、见有二种,一者眼见,二者闻见。诸佛世尊,眼见佛性。如於掌中观庵摩勒果。十住菩萨,闻见佛性,故不了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云: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此为要证得也,不可迷信,应当证信。
3、众生佛性,不一不二。诸佛平等,犹如虚空。一切众生,共同有之。若有能修八圣道者,当知是人则得明见。
4、佛言:但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安隐快乐,世事永息。安隐快乐者,寂静妙常。世事永息者,则攀缘已断。可谓:遇圆满宝藏,顿绝希求;到常乐涅槃,更无所至。
5、法身不痴即般若”,你一念清净,万缘放下,证到法身,大彻大悟这是大般若。“般若无著即解脱”,什么是智慧的解脱呢?一切不执着,佛不是告诉你“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吗?你不妄想当下即是。“解脱寂灭即法身”。永嘉大师这三句话,这个逻辑反反复复把佛法最高的、彻底的中心告诉你了。
6、一切实一切非实,及一切实亦非实;一切非实非不实,是名诸法之实相。不落边见,不可偏执。
7、长爪梵志:我一切法不受。问:是见受否?
8、天台宗:名-体-宗-用-教
9、吩咐河山开曙色,明朝游子动归舟。
10、分明一片闲田地,过去过来问主人。
11、风回花送窥帘月,雨后云开带笑天。
12、夜来每启吴钩看,闻道有龙在碧潭。
13、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
14、实际理地,不立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15、广开则八万四千,历尘沙而莫数;约言则一物也无,痴人说梦。今以略言蔓解。
16、一切法空,空亦虚立,自合开口大笑也,遑问人乎?
17、二十空门原不著,一性如来体自同。
18、竟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拈美化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19、还家尽属儿孙事,祖父由来不出门。
20、洞口阳斜无棹放,桃花流水笑渔人。
21、种名,乃一期行化之便,随处安名,立名即实,要在当人依指认月耳,若津津拾人口头余唾,纸上名言,惑矣。
22、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
23、世尊脱体风流,迦叶满身卖俏。当时百万人天,只见破颜微笑。
24、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25、当人只愁不识心,莫计不得位。苟识其心也,何位不具?只愁不作王,莫愁王无阶。苟做王也,率土皆王所有,何阶不足?
26、数他珍宝有何益,入海算沙徒自困。
27、百花落尽啼无尽,又向乱峰深处啼。
28、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29、体固不二,用实非一,三世诸佛皆依此而转大发轮。
30、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年6月3日周三
1、诸三昧者,三三昧:行空、无作、无相。有人言:观五阴无我、无我所,是名为空;住是空三昧,不为后世故起三毒,是名无作;缘离十相法:五尘、男、女、生、住、灭故,是名无相。
2、无明、爱、取三事,名烦恼;行、有二事,名业;余七分,名事。是十二因缘,初二过去世摄,后二未来世摄,中八现前世摄。
3、色如聚沫,受如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
4、三支比量:宗因喻,佛教的三段论。宗者,立论也;
5、三解脱门:空、无作、无相
年6月4日周四
1、三十七道品,乃道谛之展现。
2、四念处:念生不净,念受是苦,念心无常,念法无我。
3、四正勤:未生恶法令不生;已生恶法恒令灭;未生善法令出生;已生善法令增长。
4、四如意足:欲、精进、心、思维
5、五根:信、精进、念、定、慧
6、五力:信、精进、念、定、慧
7、七觉支:择法、精进、喜、轻安、念、定、舍
8、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年6月5日周五
1、虽知诸法实相无为无作;以本愿大悲欲度众生故,于无作中,以精进力度脱一切。复次,若诸法实相,无为无作如涅槃相,无一无二;汝云何言实相与精进相异耶?汝即不解诸法相。
2、菩萨行精进波罗蜜,于一切诸法,不生不灭,非常非无常,非苦非乐,非空非实,非我非无我,非一非异,非有非无;尽知一切诸法,因缘和合,但有名字,实相不可得。
3、一切精进皆是虚妄。虽知精进虚妄,而常成就不退,是名菩萨真实精进
4、有智之人,观声念念生灭,前后不俱,无相及者;作如是知,则不生染著。
5、鸟巢道林禅师:来是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是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事梦中。
6、若菩萨观一切法,非常非无常,非苦非乐,非我非无我,非有非无等,亦不作是观,是名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是义,舍一切观,灭一切言语,离诸心行,从本已来,不生不灭如涅槃相;一切诸法相亦如是,是名诸法实相
7、诸法实相,非常非无常。佛亦处处说诸法空,诸法空中亦无无常。以是故说世间无常是邪见,是故名为法空。
年6月9日周二
1、佛所演说住四处,有四种功德庄严:一、慧处;二、谛处;三、舍处;四、灭处。有四种答,故不可坏:一、定答;二、解答;三、反问答;四、置答。
2、雷霆震地,聋者不闻;五光十色,盲者无见。
3、观有为法念念生、灭,如风吹尘,如山上水流,如火焰随灭。一切有为法,无牢无强,不可取,不可著,为如幻、化,诳惑凡夫。因是无常得入空门,是空中一切法不可得故,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一念中生、住、灭相不可得
4、佛告师子吼菩萨:汝问云何为佛性者,谛听!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乃至无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谓大涅槃。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於我。以是义故,不得第一义空。不得第一义空故,不行中道。无中道故,不见佛性。
5、行者于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正智慧观,远诸烦恼,是名离想;得无漏道,断诸结使,是名断想;入涅槃时,灭五受众不复相续,是名尽想
6、以意、乐、喜、舍、信、勤、念、定、慧九根等九根为凭依,推动行者对“四谛”之认识由未知当知向已知俱知之三阶段发展,即称“三无漏根”。故《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二说:“未知当知根,于未见谛而见谛增上;已知根,于已见谛除烦恼过增上;具知根,于已除烦恼过,得现法乐住增上。”
7、多淫欲人不净法门治,多嗔人慈心法门治,多愚痴人因缘法门治。如是随所欲说法,所谓善欲随心为说,如船顺流
8、十八不共佛法,就是佛特有的十八种功德法,这十八种不共通于声闻、缘觉与菩萨.一者、诸佛身无失;二者、口无失;三者、念无失;四者、无异想;五者、无不定心;六者、无不知已舍;七者、欲无减;八者、精进无减;九者、念无减;十者、慧无减;十一者、解脱无减;十二者、解脱知见无减;十三者、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者、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者、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者、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者、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者、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年6月11日周四
1、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又曰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
2、五祖谓秀大师曰:『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3、而怀瑾律己过严,责人如己,老人至虑也。律己严,可也;责人如己,不可也。何也?律己严,过必远;责人严,众必减。众果减矣,汝纵口如河,沛法若雨,其谁辅汝绍隆玄化而导行天下?古人所以有遇风而息之惧也。谚曰:“不痴不聋,不可作翁。”班子曰:“水太清则无大鱼。”圆悟勤又尝以示大慧杲者也。统此故纸,怀瑾阅卷自悉,无庸老人重拈。
4、一切自利他利中,四事能具足:欲,求一切善法之根本;精进,能行;念,能守护,如守门人,善者听入,恶者遮;慧,照一切法门,断一切烦恼。用是四法,事得成办。
5、我是一边,无我是一边,离此二边,名为中道。
6、佛法有二种空:一者、众生空;二者、法空。说无我,示众生空;说无有我所法,示法空。说有我,示知假名相,不著我者说有我;于五众中著我相者,为破是著我,故说但有五众,无常、苦、空、无我,寂灭涅槃是名有。
7、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譬如有人,诸子系在牢狱,当受大辟。其父慈恻。以若干方便,令得免苦,是大悲;得离苦已,以五所欲给与诸子,是大慈。如是等种种差别。
8、发意、修行、大悲、方便具足,行是四法,得入菩萨位。如声闻法中,先具说四种善根: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然后入苦法忍正位。
9、若菩萨能观一切法不生不灭,不不生不不灭,不共非不共,如是观诸法,于三界得脱,不以空,不以非空;一心信忍十方诸佛所用实相智慧,无能坏、无能动者,是名无生忍法。无生忍法,即是阿鞞跋致地。
10、先得天眼,见众生而不闻其声故,求天耳通。既得天眼、天耳,见知众生身形、音声,而不解语言种种忧、喜、苦、乐之辞故,求辞无碍智。但知其辞,而不知其心故,求知他心智。知其心已,未知本所从来故,求宿命通。既知所来,欲治其心病故,求漏尽通。得具足五通已,不能变化故,所度未广,不能降化邪见、大福德人,是故求如意神通。
11、若著无常取相戏论,佛说是邪见虚妄。若不著无常,知无常即是苦,苦即是无我,无我即是空;能如是依无常观入诸法空,便是实。以是故,知无常入真谛中是实
12、十四难: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无常?世界及我亦有常亦无常?世界及我亦非有常亦非无常?世界及我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亦非有边亦非无边?死后有神去后世?无神去后世?亦有神去亦无神去?死后亦非有神去亦非无神去后世?是身是神?身异神异?
13、般若波罗蜜名观诸法实相故,不受、不著一切法
14、佛法有二谛:一者、世谛;二者、第一义谛。世谛故,说三十二相;第一义谛故,说无相。
15、三解脱门就是空、无相、无作。空、无相、无作(或称无愿)是大乘的三解脱。空,是一切本空,开始学佛以空为基础;无相,是不着相,不被现象欺骗;无作,是作而不作,一切行为过了就算了(无愿是没有带着什么希求之念)。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16、福德、智慧具足故,乃应得佛,何况不离诸佛!以众生有无量劫罪因缘故,不得如愿;虽行福德而智慧薄少,虽行智慧而福德薄少,故所愿不成
年6月16日周二
1、佛以种种比喻、故事、寓言说法,采取种种方便,令学生了知。如:黄叶止啼;穿针引线比喻布施之功效;以礼物送皇帝而得大宝,比喻布施之功德;禅定比喻暗室灯明;牛穿鼻子比喻持戒;药草喻;花城喻…如此等等。
2、何为福田?以内心修养为培植福田也,这也是以世间法的善巧比喻,来映射修身养性。拔爱等诸烦恼秽草,净戒为平地,大慈悲为良美,除诸恶邪碱土;三十七品为沟塍,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等为垣墙,能出生三乘涅槃果报;植种于此无上无比田者,其福无尽!
3、是菩萨能观诸法毕竟空,亦能于众生有大慈悲。能行生忍,亦不见众生;虽行法忍,于一切法而不生著;虽观宿命事,不堕邪见;虽观众生入无余涅槃,而不堕边见;虽知涅槃是无上实法,亦能起身、口、意善业;虽行生、死中,而深心乐涅槃;虽住三解脱门观于涅槃,亦不断本愿及善行。如是等种种奇特功德,甚为难有!
4、世间有四颠倒:不净中有净颠倒,苦中有乐颠倒,无常中有常颠倒,无我中有我颠倒。行者为破四颠倒故,修四念处十二种观
年6月17日周三
1、色从种种因缘生,无有坚实。诸法生灭,无有住时,若无住时,则无可取。
2、空破一切法,唯有空在;空破一切法已,空亦应舍;以是故,须是空空。
3、以世俗谛故有,第一义故破。以俗谛有故,不堕断灭中;第一义破故,不堕常中。
4、譬如大海潮时,至其常限,水则旋还;鱼若不还,则漂在露地,有诸苦患;若鱼有智,则随水还,永得安隐。这个比喻,表示无住,表示随机应变,表示圆通变化。
5、如人被械得脱,而作戏论:是械,是脚,何者是解脱?是人可笑,于脚械外更求解脱!众生亦如是,离五众械更求解脱法
6、凡夫颠倒见故有,智者于有为法不得其相,知但假名,以此假名导引凡夫;知其虚诳无实,无生无作,心无所著。
7、有为相者,生、灭、住、异;无为相者,不生、不灭、不住、不异,是为入佛法之初门。
8、今以无始空破无始见,又不堕有始见。譬如救人于火,不应著深水中。今破是无始,亦不著有始中,是则行于中道!
年6月22日周一
1、古人道:『实际理地,纤尘不立。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但若空的时候,不立纤尘。俟到有的时候再改为不舍一法。这有什么希奇?要在泯绝无寄的同时,就是森罗具足。而森罗具足的同时,亦仍是泯绝无寄。
2、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3、南泉道:『还乡尽是儿孙事,祖父从来不出门。』『儿孙』指修行人在用功努力途中,未获证法身者。『还乡』两字指透关过程历程经过之羊肠鸟道。『祖父』指离言法性边事。简云子归就父。
4、傅大士有言:『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学道人理会不得,一向去古人入道因缘上求玄求妙,求奇持求解会,不能见月忘指,直下一刀二段。』
5、中峰曰:『少林门下,觅心了不可得,玄旨如金刚利剑。不识固是丧身失命,识得亦不免伤锋犯手。』
6、中峰曰:『一法并教伊莫守,不知莫守未为贫。何如醉卧花毯上,乱把黄金掷向人。』
7、《如来出现品》普贤菩萨言:法性无作无变易,犹如虚空本清净。诸佛性净亦如是,本性非性离有无。法性不在於言论,无说离说恒寂灭。
8、清凉曰:求之不得,弃之不离,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理,则空明廓彻。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於有地。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於空门。若一念不生,则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如,直造心源。无智无得,不取不舍,无对无修。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弃妄,犹弃影劳形。若体妄即真,犹处阴影灭,无心忘照,万虑都捐。任运寂知,众行爰起。悟证则不可示人,说理则非证不了。无住无着,莫摄莫收。是非两忘,能所双绝,斯绝亦寂,则般若现前。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来具足。本智之与始修,实无两体。双忘证入,则妙觉圆明,始末该融。因果交彻。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成道,无一尘而非佛国。
9、圭峰曰:『但得情无所念,意无所为,心无所生,慧无所住,即真信真解真修真证也。』若不了自心,但执名教,欲求佛道者,岂不见识字看经,原不证悟。销文释义,唯炽贪嗔耶?
10、永明曰:大千经卷者,即如来智慧。在一微尘中,即是全在一众生心中,一切微尘,皆亦如是。即一切法界众生皆含佛智,以情尘自隔,不能内照。空埋金藏,枉蔽灵台。如斗没额珠,醉迷衣宝。不因指示,何以发明?故先德云破尘出卷者,恒沙佛法,一心中晓。是知水未入海则不咸,薪未入火则不烧,境未归心则不等。但以宗镜收之,万法皆同一照。是非俱泯,逆顺同归。无一心而非佛心,无一事而非佛事。未见刹那顷不是如来得菩提时,无有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故先德云:『心非境外故无得,境非心外故无相,即心是境故甚深,即境是心故难入。』
11、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年6月23日周二
1、譬如色法,虽有青黄赤白长短质像,盲者不见。虽复不见,亦不得言,无青黄赤白长短质像。何以故?盲虽不见,有目见故。佛性亦尔。一切众生虽不能见,十住菩萨,见少分故,如来全见。十住菩萨,所见佛性,如夜见色。如来所见,如昼见色。善男子!如眼肤翳,见色不了。有善良医,而为治之。以药力故,得了了见。十住菩萨,亦复如是,虽见佛性,不能明了。
2、《华严经》:智者菩萨曰:『过去未来世,现在诸导师,无有说一法,而得於道者,佛知众生心,性分各不同,随其所应受,如是而说法。』所以百丈亦道:『一切言教,只是治病,为病不同,药亦不同。』
3、图为北宋蔡卞书《楞严经偈》: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4、万事无如退步人,孤云野鹤自由身。松风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
5、先生曰:“开眼见明,合眼见暗,明暗自为代谢,能见明见暗者,有移易代谢否乎?”马曰:“无。”先生曰:“此千圣之心灯、四生之慧命,汝之本原也。”
6、未解一实境界,皆名杂乱垢心。若能解知一实境界,则唯是一实,无别境界。故无杂乱,自性清净,故无垢也。从名字无杂乱垢乃至究竟无杂乱垢,(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皆依一实境界而有进趣。
7、实叉难陀(华言学喜),唐于阗(今新疆和田)人,以通大小乘学和外论著名,译《华严经》和《楞严经》
年6月29日周一
1、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由是观之,「持经与参禅,岂有二耶?是在学人坚持久长不拔之志。」持经即参究。参究即持经
2、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周徧法界。含吐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3、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徧圆,含裹十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4、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於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正觉?
5、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花。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於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6、佛又告大慧,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不由於他,离见妄想,上上升进,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想。
7、行人依诸圣教,在寂静处,独坐思惟,自内智慧,观察诸位,不由他悟,离分别见,觉得妄想无性,性本自离,一觉便离,不须方便。上上升进,乃至无妄可除,无见可灭。心境如如,入如来地。是能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是名自觉圣智相也。
8、大珠曰:『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动。若得如是,虽是凡夫,即入佛位。』
9、缘虑者,善恶二念也。无记者,虽不缘善恶等事,然非真心,但是昏住。此二种名为病。寂寂谓不念外境善恶等事,惺惺谓不生昏住无记等相。此二种名为药。以寂寂治缘虑,以惺惺治昏住,寂寂久,生昏住。惺惺久,生缘虑。
10、永嘉曰:忘缘之后寂寂,灵知之性历历。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昔以知知寂,此非无缘知。若以自知知,亦非无缘知。亦不知知寂,亦不自知知。
11、圣人于诸法不取相亦不著,是故圣法为真实;凡夫于诸法取相亦著,故以凡夫人法为虚妄。圣人虽用而不取相,不取相故则无定相,如是不应为难!于凡夫地著法分别,是圣法,是凡夫法;若于贤圣地,则无所分别;为断众生病,故言是虚、是实。如说:佛语非虚非实,非缚非解,不一不异,是故无所分别,清净如虚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