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乍得 >> 乍得交通 >> 以色列研究以色列对非洲阿拉伯国家外交
以色列对非洲阿拉伯国家
外交战略的演进
——兼论阿以关系新突破及影响
余国庆
内容提要年10月和12月,以色列先后与苏丹、摩洛哥两个非洲阿拉伯国家实现双边关系正常化。这是以色列继年与阿联酋、巴林关系正常化后与阿拉伯国家关系发展的新收获,也是以色列继年与埃及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后对非洲外交的新突破。回顾历史,建国后,以色列对非洲政策一直在其全方位外交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非洲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是既艰难而又必须开拓的区域。以色列与非洲阿拉伯国家的关系,经历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战略布局期、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战略突围期,以及21世纪开始后的战略推进期三个阶段。以色列对非洲阿拉伯国家的政策,既着眼于谋划国家长远战略发展空间,又注重谋取不同的现实利益。当下,以色列与苏丹、摩洛哥关系的正常化,表明该国在西亚北非地缘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以及土耳其、伊朗、阿联酋等国纷纷加大对这一地区影响力的背景下,也明显加大了对非洲阿拉伯国家的政策力度。以色列与非洲阿拉伯国家关系的新突破,对阿以冲突格局及地区形势带来多重影响,也为以色列进一步开拓非洲地区和阿拉伯国家市场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以色列外交非洲阿拉伯国家阿以关系战略布局战略突围战略推进
作者简介余国庆,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
长期以来,阿以问题(包括巴以问题)被视为中东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影响中东地区和平与发展的一个根源性问题。从年的巴勒斯坦战争到年的黎巴嫩战争,阿以间经历了5次中东战争。20世纪90年代,中东和平进程启动,但进展跌宕起伏,巴以和谈久陷僵局,阿以矛盾持续影响至今。虽然埃及和约旦分别于年和年同以色列签订了和平条约,但众多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关系一直处于两大阵营对垒状态。而自年8月以来,阿以关系出现戏剧性变化,两个海湾国家——阿联酋、巴林和两个非洲国家——苏丹、摩洛哥先后实现与以色列双边关系正常化,这意味着以色列取得了重大外交突破,也是中东地区重大的地缘政治格局之变。阿以关系何以出现上述新变化、新突破?尤其对苏丹和摩洛哥两个重要的非洲阿拉伯国家而言,以色列几乎同时与它们实现关系正常化,这是以色列对非洲阿拉伯国家政策多年来默默耕耘的结果,也是以色列应对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重要对策。探究以色列与非洲阿拉伯国家关系的历史,需要从多维度考察以色列对非洲和阿拉伯国家战略的演进,并且需要有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
国内外关于以色列的对外政策、阿以冲突、巴以冲突以及中东和平进程研究的著述汗牛充栋,但集中阐述以色列与非洲阿拉伯国家关系的著作并不多见。在以色列的对外政策中,对非洲的政策虽然不那么显山露水,但非洲一直是以色列对外政策中默默耕耘的区域。非洲阿拉伯国家是整个阿拉伯世界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阿以冲突格局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对以色列与非洲关系,尤其是对以色列与非洲阿拉伯国家的关系研究,国内外的一些成果和著述散见于一些资料集和著作中。以色列外交部编辑的官方文献《~年以色列对外关系文选》(Israel’sForeignRelations:SelectedDocuments-)收集了不少以色列和非洲尤其与非洲阿拉伯国家关系的相关资料。本杰明·本特-哈雷米著述的《以色列的联盟:以色列武装对象及其原因》(TheIsraeliConnection:WhoIsraeliarmsandwhy)比较系统地描述了以色列在20世纪50~70年代与非洲主要是非洲阿拉伯国家开展政治、外交、军事、科技、农业往来的情况。乌茨·巴尔勒在其著述的《在东方和西方之间:~年以色列外交政策的取向》(BetweenEastandWest:Israel’sForeignpolicyOrientation-)中则详细阐述了以色列建国初期对外政策的取向。伯纳德·里查和乔松·凯费尔主编的《以色列国家安全政策:政治角色与观点》(IsraeliNationalPolicy:PoliticalActorsandPerspectives),主要阐述了20世纪70~90年代以色列国内主要政党制定外交政策的动因及其内容,揭示了以色列与埃及等部分非洲阿拉伯国家发展关系的背后原因。以色列著名外交家、被称为以色列“外交之父”的阿巴·埃班在其生前的最后一本著作《下个世纪的外交》(DiplomacyforthenextCentury)中曾预言,以色列与包括非洲阿拉伯国家在内的整个阿拉伯国家的关系终将步入优先考虑议程。中国国内学者撰著的《第三圣殿:以色列的崛起》一书,是较早涉及论述以色列外交以及以色列与非洲国家关系内容的专著。徐向群、宫少朋主编的《中东和谈史:~年》一书揭示和阐述了以色列与包括非洲阿拉伯国家在内的阿拉伯国家进行秘密或公开外交谈判的历史和过程。由张倩红教授主编的《以色列蓝皮书:以色列发展报告()》刊有以色列专家埃兰·勒曼(EranLerman)撰写的《以色列在新兴地中海框架中的角色——重新思考以色列在世界上的位置》一文,涉及以色列与周边阿拉伯国家关系的相关内容。上述研究成果虽或多或少涉猎以色列与非洲阿拉伯国家战略,但系统研究尚待深入。鉴此,本文主要通过回顾和考察对以色列与非洲阿拉伯国家战略的演进,揭示以色列建国后对外政策的战略取向和特点,分析以色列对非洲阿拉伯国家的政策在以色列全方位外交中的地位和影响,以期更准确地把握当前阿以关系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影响。
战略布局:以色列的国际身份政治与全方位外交持续半个多世纪的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矛盾可以概括为:阿拉伯国家联盟(简称“阿盟”)成员国与以色列之间全面的冲突,其中巴勒斯坦问题长期占据核心地位。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阿盟对以色列形成了“三不原则”。对以色列来说,为了打破阿拉伯国家的封锁,首先需要突破地理封锁范围,赢得更多国家的外交承认,扩大以色列在国际社会的生存空间,与以色列隔海相望的非洲大陆自然成为以色列谋求国际社会承认的重要地区,而非洲阿拉伯国家更是以色列必须面对而又艰难开拓的区域。
(一)打破地缘政治外交孤立之处境
以色列建国之际,正是美国和苏联冷战酝酿和形成初期,中东自然成为苏联和美国争夺的势力范围。基于扩大在中东地区影响的需要,美国和苏联都对联合国巴勒斯坦分治决议投了赞成票。美国和苏联先后很快承认以色列,这成为以色列在中东立足和生存的重要外部条件,但同时也给以色列如何选择冷战阵营带来了难题。
建国初期,尤其在~年,如何制定对外政策(倒向东方还是投靠西方?),成为当时“以色列领导人、政党和外交部经常面临的一个艰难选择”。以色列国内对于外交政策上是紧随美国,还是背靠苏联有过激烈的争论。以色列首任总理大卫-本-古里安(DavidBen-Gurion)为代表的鹰派领导人倾向和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结盟,而以第一任外交部长夏里特(MosheSharett)为代表的鸽派领导人主张更多地依靠美国、西方和联合国一边,站稳国际社会。在外交实践中,以色列最初将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身份定位是“第三世界国家”,当时国际社会也普遍把新生的以色列看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摆脱殖民国家统治谋求民族独立的一员。在这种身份定位的过程中,建国后至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前,以色列大力开拓对非洲外交,与大部分非洲新独立的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但由于北非阿拉伯国家在赢得独立后纷纷加入阿盟,这一时期无法与北非阿拉伯国家改善关系,成为以色列对非外交的一个短板,也是以色列对非洲政策的一大难点。
作为阿拉伯国家在国际社会的政治代表,阿盟自然反对犹太人在阿拉伯世界中间部位楔入一个非阿拉伯国家。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阿盟在当年12月17日通过了“反对联合国大会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的声明”,强调阿拉伯人“决心为反对联合国分裂巴勒斯坦的决议而战——决战至最后的胜利,表明了阿拉伯国家不承认以色列的原则立场。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停火后,为了打破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的集体抵制,以色列开展迂回外交,转而与巴勒斯坦争端没有直接联系的中东外围国家发展关系,临近的非洲大陆一大批新兴独立国家的出现,自然引起以色列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xiaobobo.com/zdjt/22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