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得

去伊朗人那里

发布时间:2019/8/26 16:09:44   点击数:

玻色波利斯(Prspolis),公元前6世纪。

这是我所写过的第一篇游记。其目的并不在于介绍行程和经验——因为,这样的话,各位不如去看《孤独星球》好了。我试着在有限的时间里记录下这短短的十几天里我对于伊朗人的感受。就像伊朗人希望我们去做的那样,如果这能帮助你们消除对于伊朗人的偏见,那将会是一件好事。

民主国家的政策或多或少能够反应出公民的普遍诉求,然而,伊朗人并不是伊朗,他们对外并没有什么话语权。与世界上许多其他的第三世界一样,在伊朗的政治观点面前,伊朗人并不重要——除了在那场大革命的前夕。

我对于伊朗并不了解,即使是对于波斯帝国仅有的些许听闻,都是通过希罗多德描写的希波战争中,那个被当成文明世界的敌人身上所了解的。至于伊斯兰化之后的伊朗,除了偶尔听到一些新闻(事实上我从来不关心新闻),我更是一无所知。如今,我所知道的大致是,伊朗人从一个力图现代化但实施暴政的皇权,走进了一种宗教和民族国家合二为一的非现代政体,时至今日,生活都十分艰难。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后的伊朗的人均收入,至今都没有恢复到革命前的水平。革命浩劫、战争、高压政策等诸多因素引发的经济问题促使了通货膨胀和汇率崩盘,使得今天的伊朗人的购买力十分惨淡。据说里亚尔(Rial)贬值到今天这个田地(1美元就能够兑换超过十万里亚尔)的过程中,许多伊朗人尽力抢购美元,可想而知,那些没能这么做的人一定是已经破产了。经济制裁无疑直接加重了伊朗的经济萧条,(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经济制裁是怎样一种灾难,据说委内瑞拉有着类似的经历)当然,在这种过于严厉的惩罚下,伊朗是否能够反思一度自诩的优越性,或者起码能够为伊朗人做些什么,这目前只是一种看上去过分美好的憧憬。

拉斐尔的壁画《雅典学院》的右下角所描绘的手持天球的琐罗亚斯德(Zoroastr),是伊朗早期的预言家和哲学家。他的另一个名字或许更令你熟悉:查拉图斯特拉。

据说伊朗的旅游业就是在这种灾难下被重视起来的,伊朗政府的目的除了能够吸引游客消费,此外,也一定包含了本地银行吸收美元和欧元需求。

在过去的一部法国纪录片中,我曾经看到过伊朗的监管人员如何逼迫伊朗人欢迎外国游客住在自己家,并对其表示出热情。我确定,我们的一行中,一定遇到了这种情况(虽然我并不想在此回忆这个令人难受的过程)。但是以任何一个成年人的心智,你都能感受到,何种热情是虚伪的,何种热情是发自内心的天性。而我遇到过的大多数伊朗人,乃是后者。

当然,我不会完全只说伊朗人有多好——这其实和种族歧视没什么区别,只不过是说别人好话而已——也会避免把伊朗人当作一类人去看待。接下去,我会扼要地讲述一些我所听到看到的事情,并且尽可能不超出这个范围。

此外,陸書和我的照相技术非常遭,而且,除了iPhon,我们根本用不好朋友借给我们的单反相机,但下文中我依然会尽可能用我们自己拍摄的照片。任何网上资源,我们额外会标出来。

阿巴库(Abarkooh)的阿噶乍得府(HistoricalHousAghazadh)。

德黑兰的高乐斯坦宫殿(GolstanPalac)。

伊斯法罕的布鲁杰迪府(HistoricalHousBroujrdi)

[由于这篇游记几乎与景区游玩没有任何关系,但这并不代表伊朗没有令你惊叹的奇妙建筑,因此我附上这几张图,以免误导使一些人以为伊朗真的是个不毛之地。]

破败的伊朗

就我们所去过的几个大城市(例如,德黑兰、伊斯法罕、设拉子)来看,它们单就外观上就破败不堪,城市缺乏规划,除清真寺之外的建筑大都缺乏修缮和维护,有些民居甚至破烂不堪。这里的交通治安极度混乱,人们对于交通规则的漠视远远比意大利、希腊甚至是中国的许多城市更加严重。

景区外,你所看到的破败景象,几乎可以说是伊朗的常态。

这是伊斯法罕正在建造的一个商业区。从风格稿中看得出,它在设计规格上并不亚于上海的商业区,然而,就当地历来对商业区在招商上的力不从心来看,它在未来应该还不如传统集市(Bazaar)来得繁华,至多只是个空壳而已。

比起现代化的大商场,巴扎(Bazaar)要繁荣得多,也有趣得多,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巴扎。巴扎通常是连体构造,因此,例如想德黑兰的大巴扎,进去之后则如同迷宫一般错落。一位德黑兰当地的建筑系小姑娘曾经和我们说,她就曾经在夜逛德黑兰的大巴扎中迷路过,最后通过一个求救的哨子,引来了营救她的伙伴。

不过好在,不像希腊和意大利,你在这里很难看到随处的涂鸦(山间有一些)。但是如果你认为这是因为伊朗人不喜欢涂鸦,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其实是由于政府的监管导致的。市区的水泥墙上,你有时候能看到当地的爱国主义涂鸦,例如手持AK的伊朗军人、身边漂浮鲜花的霍梅尼肖像。在美国大使馆,你可以看到各种反美宣传涂鸦,包括那副著名的、脸部被绘成骷髅的《自由女神像》。另外,除了一些被放大的波斯细密画,其他任何涂鸦都是非法的。

爱国军人涂鸦。其中AK的枪柄上被绘上了绿洲的风景。

德黑兰原美国大使馆门口的霍梅尼肖像。霍梅尼曾经被视为“半神”一般的存在。不论伊朗人对他的态度如何,这种个人崇拜是政府所提倡的。

伊朗人是否真的是这样狭隘的爱国主义者和反西方主义者?年的那批年轻人中也许有一大批,虽然我认为他们大多数起初只是为了生计和尊严,凭借着堪忧的教育,狂热地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我没有进行过任何调查,但仅仅凭借人之常情,我完全不相信这种逼迫人民鼓吹政治优越性的做法能够得到人们的赞赏——尤其是当这个国家有着当今全中东平均教育程度最高的女性的时候。

德黑兰原美国大使馆门口的反美涂鸦。

在伊朗的第十二天,当我在原美国大使馆门口为那些反美宣传拍照的时候,一个着装体面年轻女人经过我们,并看着我们。我们原以为她会和大多数其他伊朗人一样热情地向我们问候(伊朗人的热情是难以想象的),但当我准备好给她一个热情的回应的时候,她却生气地说:“为什么你们要在这里拍照?”然后走开了。我感到很愧疚,虽然之后还是抵抗住罪恶感偷偷拍了一张,但很快便和陸書离开了这个地方。这些天,我看到的并不是一群如他们政府所要求的那样反西方的人,在咖啡馆和书店,我们能听到爵士,和摇滚乐(虽然摇滚乐也是违禁的),而一些年轻人表现出酷爱我们手中的iPhon,伊朗女性的头巾时常是意大利或者法国的品牌。黑市里充斥这走私过来的欧美商品,包括美国队长的画册和玩具。当然,即使这样依然不能代表伊朗人的政治观点,起码,要让他们仅仅出于爱国,去抵制那些他们需要和憧憬的东西,起码远没有想象得那么容易。另外,如果政治主张不与切身利益相关,想必这种政治主张本身也是被强加的——毕竟政治本来就是用来解决这种问题的。

德黑兰的破败会给你一种错觉:仿佛两伊战争的轰炸痕迹至今还在。当然,其实我们并不了解当地的历史,也并不了解当地的生活,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这种破败除了与大革命之后的经济窘困有关的之外,也可能与当地的人建造房屋的习惯有关。首先,当地的现代建筑在外观设计上似乎只注重面向街道的一面,对其他三处立面似乎并不在意;并且,两侧的立面通常只用水泥简单地糊上,施工的痕迹几乎完全裸露在室外,并且不加以任何修饰,并且,这些立面上通常是不开窗的。因此,这样一座房屋就好像一块长长的蛋糕,被切下了其中一块一样。不过,后来我们也发觉,也和他们的街区规划有关。因为,如果要在这栋建筑的任意一侧新增一栋建筑,伊朗人通常会选择直接从这栋旧建筑的侧立面上直接开始施工。这样,旧建筑的侧立面也就会完全被新建筑覆盖,从而,此处立面的装饰性也就并不重要,也因此不需要有任何窗户。但是,假设按照这种建筑习惯,在一栋5层的旧建筑的一侧新增一栋4层的建筑,那么旧建筑5楼的侧立面的水泥墙便会始终裸露在人们的视野中,看上去很糟。我不知道为什么伊朗人如此漠视建筑的装饰性,但我起码知道,维持一种体面的城市规划,需要的是财富和教育的兼得。

另外,虽然霍梅尼“既不依东,也不依西”的政治观点并没有使伊朗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市中心较高的那些建筑却和我在图册中见过的那些旧时的社会主义建筑一样,在设计上不近人情,并且具有压迫感——不论是与清真寺,还是与后来我们见到的波斯帝国的建筑,都十分不同。阿扎迪塔缺乏趣味的设计,似乎也象征了一些让我们并不喜欢的东西。我想,这种建筑风格中,多少体现了伊斯兰共和国与前苏联在统治风格和道德观念上的某些共同点。

德黑兰的阿扎迪塔(AzadiTowr)

大城市中,随处可见的是伊朗国旗。它们常常被一排排绳子串联起来,迎风摇曳,或者飘在被整齐地排开的旗杆上,看上去十分可爱,但比这些事物更为常见的是霍梅尼严厉的注视,和边上的哈梅内伊。这两位的肖像可以说遍布大街小巷,从清真寺到商场都可以看见他们。幸好,在那些最优美的清真寺,古宅和宫殿(例如GolstanPalac),你是看不见他们的。

陸書在国旗下。德黑兰。

头巾

女性被强制裹上头巾,可以说是伊朗一项臭名昭著的反人道规定。这项规定出台在大革命之后。与此同时出台的,还有一些令现代人匪夷所思的规定,包括:女性不能化妆、不能穿着显露身体曲线的任何着装。也因此,在今天,如果你仔细观察政府的宣传海报上的女性,就会发现她们的身体不仅被用宽大的布料遮盖了全身,还用可笑的宽鞋和宽裤脚遮住了脚踝可能产生的人体曲线(当然,不出意外的是,对男性的着装要求则宽松很多)。另外,当时还规定,女性不能直视男性,因为那是丧失节操的行为;情侣间不能牵手在街上走。

就这样,当时上任的极端保守派,将这种落后的思想观念强加在了所有伊朗人身上,以及到访伊朗的人身上。但显然,今日的伊朗已经大不同于那个极端的年代。女性的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已经使得她们甚至她们家中的男性成员不再把这些事情当回事了——虽然在过去,反抗会导致拘捕。近期关于头巾的规定也确实没有过去那么严格了(很难想象,一个把事情搞成这样一团糟的政府,还能拿什么去要求人民去服从),而伊朗女性也办法应对这种残余的陈规陋习,并且在不违反规定的情况下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的。

伊朗伊斯兰革命中,支持霍梅尼上台的伊朗女性。年。图源:维基百科。

她们中许多人不是随意拿一块搭在头发上(只要不违反规定就好),就是仔细地把自己裹成奥黛丽赫本在《罗马假日》中的造型,看上去非常漂亮。印有Gucci商标的头巾也十分常见。另外,较为有钱的妇女中,依然有人使用黑色的头巾,但从面料的质地和衣着的搭配来看,与保守的妇女们仅仅出于遵循教规的目的已经截然不同,反而显得低调而奢华。这些伊朗女人用这样的行为表示着她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

虽然这实际上是一张广告图,但市区街上这样伊朗女性并不少见。图源:iranjasminco.







































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
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xiaobobo.com/zdjt/1767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