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面对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我们才惊觉:千百年来中华可称富饶,贫穷却也如影随形,始终相伴。
姑且不说战争、瘟疫、灾害,即便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时代,与贫穷的斗争、对穷人的帮扶,始终是诗人笔下的主题。
1贫穷各有因由。因病、因残、因灾、因学……这是精准扶贫工作中使用的概念,放在古代同样适用。
女矮儿痴十口余,进时无业退无庐。
一窗风雪韩城夜,火冷灯青照旧书。
——燕照邻《韩城冬夜》
宋代阳翟人燕照邻以贤能见称,读过书却没工作,算是因学致贫吧。他也不明白少生孩子快致富的道理,不知道一家人在火冷灯青下怎么过日子。
将谓穷因病上起,未病以前穷早矣。
若谓病从穷里来,淡薄宜无无妄灾。
两端执来难解说,孳障幺魔漫拒绝……
——刘宗洙《问贫病》
疾病不但会削弱劳动力,而且会剥夺生活信心。越病越穷,越穷越病。古人写送穷诗聊以自娱的多了,襄城人刘宗洙想把穷神和病魔一道送走,也自知是奢望。
比年嗟贫窭,衣食苦不及。
丧亲积哀劳,诸病乘虚入。
白日倦欲卧,中宵或起立。
忧心不能寐,双目实酸涩。
四月刈麦时,淫雨何太急。
嘉穗被原野,强半未束絷。
租税关身命,对之空于邑。
今朝乍得晴,浮云怅犹集。
初霁日光微,老农共扼挹。
常恐复作雨,终教妇子泣。
——刘佑《晴》
鄢陵人刘佑出身耕读之家,进士及第前算是“京漂”,靠举债过日子。有一年,其老家的人找上门来,说是没钱缴税,他只好硬着头皮续借。
襄城人宋四收藏有三张古琴,弹起琴来,就把什么都忘了。家里穷得难以为继,妻子提议卖琴买米,宋四不许。卖琴买衣服呢?依然不许。妻子又提出卖琴买牛,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劳力问题。宋四一曲弹罢,不为所动:田园荒芜,是我本色。以此易彼,非所愿也。
如果宋四生活在今天,会让扶贫干部很头疼。他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却坐拥高端收藏品,该不该将这个“精神贵族”纳入贫困户行列?
2清代,郏县人仝轨主持大梁书院,是中州学人领袖。他大半生困于科举,在家乡过着局促的日子。
襄城人李来章是仝轨的诗友,经常施以救济。
典却山田后,谋生老益疏。
叩门无好语,问舍有来车。
十斛多疑收,三年馈岂余。
衰翁何以报,满腹且看书。
——仝轨《礼山送麦赋谢》
李来章是明代李敏的后裔、紫云书院的主人,想必生活富足些,看他的诗句,也整天为农业生产忧劳。“今春余自垦隰田三十亩于龙门村先茔之南,自夏五月以来霖雨不止,禾下水深三寸许。老农云,若再雨,则此地成泽国矣。六月十四日夜,大雨如注。予卧村中,目鳏鳏然不能寐……”
蒿耳听残夜,萧然风挟雨。
秋声来枕上,寒气入衾中。
鸥鹭群将集,田畴计亦穷。
空囊愁不寐,丝髩欲成翁。
——李来章《愁雨》
正因他深知稼穑艰难,慷慨的馈赠才更值得尊重。
仝轨的襄城好友中,进士出身的刘青藜也是大半生困守家园,和一帮穷诗友靠精神食粮度日。
有一年秋天,刘青藜骑马到郏县教书先生牛相辰家串门。牛相辰家贫无斗粮,典当了衣服换来下酒菜,又借来邻家老翁的酒。酒席却摆在马季白家,听马家兄弟弹琵琶助酒兴。
临别,马季白和牛相辰一路将刘青藜送至汝坟渡口。马季白骑驴,牛相辰步行追随。这样的友谊让刘青藜很感动:“今日欢会不寻常,回头不觉西山暮。感君潭水千丈情,拍马行行屡回顾。”
有马骑的刘青藜,曾饱尝贫寒滋味。
先子昔捐馆,吾方十一岁。
尔生后我三,肩随俱童稚。
叔父方宅忧,伯父庐墓次。
母氏复卧病,经年药不离。
茕茕何所依,孤苦色憔悴。
隆冬脚不袜,盛夏面垢腻。
衣绽虮虱巢,头葆发凝滞。
旦晚傍庭闱,摩顶为垂泪……
——刘青藜《勉四弟震》
刘青藜科举登第摆脱贫困,得益于自身努力,更得益于亲族关照,因此对和睦亲族的人物,总是不遗余力地宣扬。
襄城西街北,巷名儒林坊。
路西有姚叟,家贫目且盲。
阿弟虽析居,念之心悲伤。
日食留其余,怀以饱兄肠。
阿妇窃怪之,左右每徬徨。
阿弟默不语,出门潜遗将。
一日晨具饭,隔篱拭目张。
但见食甫既,四顾若回翔。
疾取几上物,投之袖里藏。
阿妇前致词,君今往何方?
行行有底事,趋走何张皇?
——刘青藜《为姚叟之弟作》
这是一场寻常且生动的家庭纠纷。姚叟的弟弟悄悄送食物,被弟媳妇发现阻挠:“兄弟们好比出巢鸟儿,各自成家后,多管闲事干啥?”弟弟据理力争,二人破口大骂。姚叟听在耳中,悲不自禁。邻家老翁前来劝说道:“我的老家有一对兄弟,平来和睦。弟弟结婚后和哥哥锱铢必较,门前乘凉的大树也因此被砍掉了。你有一个好弟弟,为什么伤心呢?”
3扶贫济困,苏轼、苏辙兄弟值得学习。
阳翟人李廌(字方叔)前往黄州拜访贬谪中的苏东坡,诗文俱获赏识。李方叔家贫如洗,三代亲人过世后,棺材均寄放于僧寺中,无钱下葬。苏东坡捐资相助,并且撰写诗文,称赞他的品格和道义情怀。在他的帮助下,李廌完成了心愿。
元祐三年(公元年),苏轼在京主持考试,李廌却落榜还乡。苏轼怜惜他才情过人又谋生乏术,以御赐天厩马相赠并书写马券:“元祐元年,予初入玉堂,蒙恩赐玉鼻骍。今年出守杭州,复沾此赐。东南例乘肩舆,得一马足矣,而李方叔未有马,故以赠之。又恐方叔别有嘉马,不免卖此,故为出公据。四年四月十五日。”
黄庭坚又在马券后写道:“翰林苏子瞻所得天厩马,其所从来甚宠,加以妙墨作券,此马价应十倍。”他又为李廌卖马辩解:“或又责方叔受翰林公惠,当乘之往来田间,安用汲索钱?此又不识蛘痛者从旁论砭疽。尔甚穷亦难忍,使有义士能捐廿万并券与马取之,不唯解方叔之倒悬,亦足以豪矣。”
有了这样的超级广告,想必李廌能将马卖出好价钱。
苏轼晚年自海南获准北返,倾尽积蓄五百缗,在阳羡(今宜兴)买下一处旧宅。一日晚上,他月下散步,见一老妇人哭得伤心,上前探问。原来,老妇是旧宅的主人,因儿子欠下外债,只得变卖传承百年的宅院。
苏轼获知原委,不禁怆然,当即焚毁房券,让老妇一家搬回去。
此时的苏轼兄弟,历经政治波澜,生活并不宽裕。当初他选择定居阳羡而不去颍昌,正是怕给弟弟添麻烦。“又闻子由亦窘用,不忍更以三百指诿之,已决意旦夕渡江过毗陵矣。”
不久,苏轼离世,他的三个孩子来到颍昌,生事萧然。苏辙卖掉早年购置的一处房产,得到九千余缗,悉数资助侄儿,叮嘱他们不要轻用。
当时苏辙被连降三级,追夺俸禄。几年后,靠着精打细算,他才建成自己的新家:“我年七十无住宅,斤斧登登乱朝夕。儿孙期我八十年,宅成可作十年客。”
欢迎转发分享!转载须注明来源:许昌晨报北京专业白癜风医院是哪家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xiaobobo.com/zdmj/14590.html